[發明專利]一種納米顆粒涂層對超濾膜改性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510971390.1 | 申請日: | 2015-1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17870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6-01 |
| 發明(設計)人: | 劉婷;連元龍;孫克寧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1D67/00 | 分類號: | B01D67/00;B01D71/68;B01D71/34;B01D69/02;C02F1/44;C02F1/2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81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納米 顆粒 涂層 超濾膜 改性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納米顆粒涂層對超濾膜改性的方法,屬于環保水處理領域。
背景技術
膜技術在環保水處理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逐步成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戰 略的基礎之一,膜技術被認為是21世紀最重要的新技術之一,然而,膜污染依 舊是阻礙膜技術推廣應用的主要障礙。早期為了降低膜污染主要采取的方法是 對污水進行一個預處理過程以減少膜污染,最主要也是最傳統的預處理過程是 化學混凝。除此之外,還有對膜進行超聲、反洗、電絮凝、電混凝等預處理的 方法。超聲只能將膜表面吸附的一些物質去掉,而無法將膜孔中吸附的污染物 顆粒去除;反洗有著比超聲更好的去除效率,可以去除膜孔中吸附的顆粒,而 化學絮凝、電絮凝和電混凝這些方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膜污染,但是 加入的化學試劑都會引起膜污染,而預沉積處理可以將化學試劑引起的膜污染 降到最低,而且預沉積層易于去除,不僅可以提高有機物的去除效率,還可以 降低膜通量的衰減。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對于超濾膜水處理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種納米 顆粒涂層對超濾膜改性的方法,該方法在超濾膜表面預沉積一層納米顆粒作為 預處理,用于截留和吸附水中的污染物,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膜的污染。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納米顆粒涂層對超濾膜改性的方法,具體步驟如下:將A加入到去離 子水中,然后再加入絮凝劑;A與絮凝劑的添加量的摩爾比為20:1-1:2;反應 完全后,通過酸性溶液或堿性溶液調節pH成中性;然后將溶液加熱沸騰,使溶 液中的無定形絮體顆粒化,將溶液靜置至室溫,在恒壓條件下,將溶液中的顆 粒負載到超濾膜表面。
所述A包括:碳酸氫鈉、碳酸氫鉀、磷酸氫鈉、磷酸氫二鈉、磷酸二氫鈉、 磷酸氫鉀、磷酸氫二鉀、磷酸二氫鉀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絮凝劑為硫酸鋁、氯化鋁、硝酸鋁、硫酸鐵、三氯化鐵、氯化亞鐵/錳 酸鉀、硫酸亞鐵/錳酸鉀、氯化亞鐵/高錳酸鉀、硫酸亞鐵/高錳酸鉀中的一種或多 種、一組或多組。
優選地,所述的溶液沸騰的時間為1min-1h。
優選地,所述的溶液沸騰溫度為110±10度。
優選地,所述的溶液中顆粒尺寸在20-75納米之間。
優選地,所述的恒壓為0.05-0.2MPa。
改性后的超濾膜,經清洗、再負載顆粒能夠反復使用。
有益效果
1)、超濾膜表面預沉積的納米顆粒優先吸附污染物,減少膜污染。提高膜 的使用壽命,提高水處理效率。
2)、超濾膜表面預沉積的納米顆粒與超濾膜之間是物理吸附,待反應后, 用塑料刮片將其刮掉再用去離子水洗即可將其完全除去,可反復使用。
3)、本發明方法簡單易操作且易于規模化使用,利于推廣。
附圖說明
圖1、實施案例一中在聚醚砜超濾膜表面經預沉積沸騰了3分鐘的10mmol/L 鋁納米顆粒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SEM)。
圖2、實施案例一中在聚醚砜超濾膜表面經預沉積沸騰了3分鐘的10mmol/L 鋁納米顆粒后對有機物牛血清蛋白(BSA)溶液的吸附通量衰減圖。
圖3、實施案例二中在聚醚砜超濾膜表面經預沉積沸騰了5分鐘的10mmol/L 鋁納米顆粒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SEM)。
圖4、實施案例二中在聚醚砜超濾膜表面經預沉積沸騰了5分鐘的10mmol/L 鋁納米顆粒后對有機物腐植酸鈉(HS)溶液的吸附通量衰減圖。
圖5、實施案例三中在聚醚砜超濾膜表面經預沉積沸騰了10分鐘的 10mmol/L鋁納米顆粒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SEM)。
圖6、實施案例三中在聚醚砜超濾膜表面經預沉積沸騰了10分鐘的 10mmol/L鋁納米顆粒后對有機物海藻酸鈉(SA)溶液的吸附通量衰減圖。
圖7、實施案例四中在聚偏氟乙烯超濾膜表面經預沉積0.5mmol/L鐵納米顆 粒的掃面電子顯微鏡圖(SEM)。
圖8、實施案例四中在聚偏氟乙烯超濾膜表面經預沉積0.5mmol/L鐵納米顆 粒后對有機物牛血清蛋白(BSA)溶液的多次使用吸附通量衰減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案例對本發明方法做進一步說明。應理解,這些案例 僅限于說明本發明方法,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使用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理工大學,未經北京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97139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