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甘蔗提取液制備銀納米顆粒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510927114.5 | 申請日: | 2015-12-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478795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4-13 |
| 發明(設計)人: | 孫麗;尹躍超;魏中;徐波;蘇文獻;章立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2F9/24 | 分類號: | B22F9/24;B82Y40/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匯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吳寶根 |
| 地址: | 200093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甘蔗 提取 制備 納米 顆粒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納米材料制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利用甘蔗提取液制備銀納 米顆粒的方法。
背景技術
銀納米粒子因其獨特的光學、電學、化學性能,在生物醫學、航空航天、新 能源等領域中展現出了廣泛的應用前景。尤其在生物醫學方面,銀納米膠體因其 對白色念珠菌、綠膿桿菌、枯草芽孢等數十種致病微生物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而 聞名。近年來,研究者發現銀納米的表面存在強烈的表面等離子共振現象,利用 其獨特的共振頻率可以對生物體進行標記。這一發現迅速提升了人們對銀納米的 研究熱情。銀納米產生的表面等離子共振頻率取決于銀納米顆粒的形貌,而其形 貌直接取決于制備工藝。換言之,制備方法直接決定了銀納米表面等離子共振頻 率的強弱與位置。因此,對銀納米合成方法的研究是其在生物醫學領域廣泛應用 的基礎。
目前,制備銀納米顆粒的方法主要有兩種:物理法和化學法。物理法包括球 磨法、磁控濺射法、激光氣相法等。物理法的操作簡單,但對儀器設備的要求較 高,生產費用昂貴,且顆粒的均勻性較差。化學法是一種較為成熟的合成銀納米 顆粒的方法,主要有化學還原法、相轉移法、置換法等。采用化學法制備的銀納 米顆粒尺寸均勻且分散性好,但在合成過程中通常需要添加一些化學試劑(檸檬 酸鈉、抗壞血酸、肼等)來做還原劑、保護劑和分散劑等,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 化學試劑附著在銀納米顆粒表面,很難徹底去除,不利于合成的銀納米在生物醫 療領域中的進一步應用。近年來,生物還原法憑借溫和的反應條件、無化學試劑 添加以及廉價而豐富的生物質資源等優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生物還原法制 備銀納米顆粒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微生物作為還原劑,也可利用植物提取液作為 還原劑。微生物的培養過程繁瑣,在篩選、培養中易染雜菌。植物提取液的來源 廣泛,易于提取、保存與使用。利用植物提取液合成的銀納米顆粒無毒無污染, 更有利于銀納米顆粒在醫學上的應用。目前,采用的植物提取液包括西柚皮、天 竺葵葉和芳樟樹葉等的提取物。迄今為止,尚未見在甘蔗提取液中,不通過任何 化學試劑的作用來合成銀納米顆粒。甘蔗在中國的分布廣泛,價格低廉,無毒, 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利用甘蔗提取液制備銀 納米顆粒的方法,所述的這種利用甘蔗提取液制備銀納米顆粒的方法解決了現有 技術中的制備銀納米顆粒的方法工藝復雜、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利用甘蔗提取液制備銀納米顆粒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一個制備甘蔗提取液的步驟;
2)將硝酸銀晶體溶解于去離子水中配成濃度為0.005~0.02mol/L的硝酸銀 溶液;
3)將堿溶液加入到甘蔗提取液中,保持反應體系PH值在8.5-10.5之間;
4)將步驟3)的混合液加熱至沸騰,沸騰狀態下加入步驟2)的硝酸銀溶液, 反應10-50分鐘,反應結束,將所得反應液離心分離,將所得沉淀物干 燥后即得銀納米顆粒。
在步驟1)中,將甘蔗清洗、去皮、榨汁、過濾,所得濾液再經離心分離, 所得上清液即為甘蔗提取液。
各步驟中所使用的容器在使用之前都經王水洗滌,再用純水沖洗。
所述的堿溶液為氫氧化鉀、氫氧化鈉、碳酸鈉、或者碳酸鉀溶液,所述的堿 溶液的濃度為0.5~2mol/L。
通過控制堿溶液的量來調節反應體系的PH和硝酸銀溶液跟甘蔗提取液的體 積比,來調節所合成的銀納米顆粒的粒徑。
步驟4)中將混合液加熱至沸騰后,保持沸騰3~8分鐘,再加入硝酸銀溶 液進行反應。
當保持反應體系PH值在8.5-10.5之間,硝酸銀溶液和甘蔗提取液的體積比 保持在1:1.5~1:10之間時,所制得的銀納米顆粒的平均粒徑在50nm以下。
本發明以甘蔗提取液作為還原劑,充分利用提取液中富含游離的醛基、酮基 來還原硝酸銀中的銀離子合成銀納米顆粒。基于該方法結合成的銀納米顆粒均 勻、分散性好,表現出了明顯的表面等離子共振信號,有利于進一步的生物應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理工大學,未經上海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927114.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