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致密砂巖儲層網狀裂縫系統有效性評價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510867900.0 | 申請日: | 2015-12-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334536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2-17 |
| 發明(設計)人: | 馮建偉;張承澤;張現軍;羅輯;段忠峰;任啟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 主分類號: | G01V1/30 | 分類號: | G01V1/30;G01V1/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張瑾 |
| 地址: | 266580 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致密 砂巖 網狀 裂縫 系統 有效性 評價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石油開發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致密砂巖儲層復雜網狀裂縫空間有效性的評價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逐漸由東部向西部、由常規儲層向非常規儲層的轉變,尋找裂縫性油氣藏已成為熱點,如何預測裂縫的空間分布,并有效評價復雜網狀裂縫系統的空間充填程度或有效性是油氣開發研究的前沿問題和“瓶頸”問題。與其它類型儲層相比,致密砂巖儲層埋藏深度大、地層壓力系數高、成巖作用強烈、構造運動期次多、網狀裂縫非常發育,構造裂縫作為重要的儲集空間和滲流通道,其有效性直接影響著單井產量和油氣藏測穩產增產。目前,針對油藏裂縫預測和建模的方法技術相對成熟,但對裂縫的有效性評價尚未形成一套系統有效的方法,主要有野外露頭觀察、巖心觀察、鏡下薄片觀察、電成像測井(FMI、EMI)、偶極橫波成像測井(DSI)、雙側向測井、試井和生產動態數據、CT掃描、應力分析等方法,進一步從分析裂縫系張開度的主控因素出發,如斷裂、褶皺、裂縫產狀、地層壓力、埋深、現今應力狀態等,從而建立單井和區域裂縫系統有效性評價指標,這也是目前解決裂縫有效性評價的最可靠方法。實踐證明,決定空間縫網有效性的關鍵因素在于裂縫開度和充填度,對于開度參數可以采用測井解釋、巖心觀察和地質力學方法,從點到面進行井間差值預測,但充填參數不僅與儲層巖石成分、流體成分及飽和度直接相關,還受到裂縫形成期次、形成時間、產狀、力學性質、連通程度、構造位置等多因素的影響和約束,從而使得裂縫系統充填程度存在極強的非均質性,僅采用“井點約束空間進行井間差值”的方法往往會與礦物溶蝕-充填機理相悖,取得相反的效果,制約復雜縫網地質建模、有利儲層預測和開發方案優化的進程。
發明內容
為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致密砂巖儲層網狀裂縫系統有效性的評價方法,綜合考慮裂縫分布特征和礦物溶蝕-充填機制,基于巖心、CT掃描、成像測井識別,統計裂縫參數,結合流體包裹體測試、碳氧同位素測試、聲速各向異性測試、聲發射測試搞清古流體來源和成分,劃分裂縫形成期次、成因類型和組系,分析裂縫充填度與裂縫走向、傾角、密度、開度、力學性質、構造位置、連通性的內在關系,分析裂縫充填程度與斷層距離、地應力、形成期次、單井產能、動態測試的關系,建立相應圖版,采用“熵權法”優選裂縫有效性主控因素,賦予權重系數,在離散裂縫網絡地質模型建立的基礎上建立有效性表征指標,預測評價空間有效縫網方向和組系,劃分裂縫有效性分布區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下述方案:
致密砂巖儲層網狀裂縫系統有效性評價方法,步驟如下:
步驟1、建立裂縫離散網絡地質模型
步驟2、統計分析裂縫形成期次
步驟3、統計分析裂縫充填物來源
步驟4、統計分析裂縫優勢充填方向及組系
步驟5:分析裂縫充填主控地質因素
步驟6:建立裂縫滲透率與現今主應力的關系
步驟7:評價網狀裂縫系統空間有效性。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解決了準確獲取致密砂巖儲層井點裂縫充填期次、充填優勢方向、充填程度及網狀裂縫系統空間有效性有效評價的問題,適合于任何碎屑巖儲層為主的裂縫空間有效性預測評價工作;有效預測多期地層流體沉淀結晶作用下致密砂巖儲層裂縫的充填度、充填優勢方向,為研究裂縫性儲層的有利區帶預測提供了可靠依據,為裂縫性儲層的壓裂改造設計和開發方案優化提供了保障,減少了勘探開發的風險和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致密砂巖儲層網狀裂縫系統有效性評價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致密砂巖儲層網狀裂縫系統有效性評價方法,步驟如下:
步驟1、建立裂縫離散網絡地質模型,包括以下5個子步驟:
(1)、收集三維地震解釋深度域的斷層、地層數據,按砂層級別,基于地質建模平臺建立三維現今構造地質模型;
(2)、收集沉積微相劃分、測井孔滲解釋、儲層成巖相劃分結果,采用確定性建模和隨機建模相結合的方法建立儲層基質模型;
(3)、收集巖心觀察、成像測井解釋裂縫結果,根據走向統計結果劃分裂縫組系,分析沉積微相、巖性組合、儲層物性、斷層距離與裂縫密度、開度參數的關系,采用權重分析法賦予每種裂縫控制因素相關權重,建立每個組系裂縫的發育強度體;
(4)、采用冪分布模型表征裂縫參數特征,即裂縫產狀、密度、開度,采用賓漢姆(Bingham)雙峰分布模型表征描述裂縫組系空間分布特征,采用序貫高斯插值法建立井間裂縫離散模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未經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86790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