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對軌道交通列車駕駛人員駕駛適應性復檢的裝置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712999.7 | 申請日: | 2015-10-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243917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0-29 |
| 發明(設計)人: | 葉龍;郭名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9B9/052 | 分類號: | G09B9/052;A61B5/18;G09B9/04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衛平智業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董琪 |
| 地址: | 100044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軌道交通 列車 駕駛 人員 適應性 復檢 裝置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對軌道交通列車駕駛人員駕駛適應性復檢的裝置及方法。所述裝置包括:軌道模型,所述軌道模型沿深度方向延伸;在所述軌道模型的相同深度處、分別位于所述軌道模型的左側和右側的兩個基準模型;運動模型,所述運動模型位于所述兩個基準模型之間且沿著所述深度方向運動;操作構件,所述操作構件響應所述駕駛人員的操作而記錄所述運動模型的瞬時位置Px,其中x=1,2,…n;以及測量構件,所述測量構件測量所述瞬時位置Px與所述兩個基準模型之間的連線的垂直距離dx,其中x=1,2,…n。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軌道交通車輛領域。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對軌道交通列車的駕駛人員進行駕駛適應性復檢的裝置及相應的復檢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軌道交通行業的發展,對軌道交通列車的需求日益增長,對軌道交通列車的駕駛人員的需求也相應地越來越大。通常,軌道交通列車包括鐵路機車、動車組、大型養路機械、軌道車、接觸網作業車、地鐵、輕軌、市郊鐵路、有軌電車或磁懸浮列車等。但是,與對普通機動車輛的駕駛人員進行年檢或其他復檢復查不同的是,出于場地、設備、時間、安全性及成本、費用等方面的考慮,不可能讓軌道交通列車的駕駛人員直接駕駛真正的軌道交通列車進行實地的駕駛適應性檢查。因此,設計專門針對軌道交通列車的駕駛人員的復檢裝置和方法或仿真裝置對其駕駛適應性進行包括年檢、季檢、月檢在內的周期性或按需的不定期復檢檢測尤為重要。
實踐表明,軌道交通列車的駕駛人員應具有的一項基本能力是準確感知目標物與所駕駛列車之間的距離,即對偏離距離感覺也就是對深度知覺的能力。例如,在列車進站或靠站停車時就需要駕駛人員通過自身對深度的知覺或感覺來使列車停靠在指定位置或區域,實際運營中幾乎所有的列車都被要求在停車時車頭最前端要與站臺上設立的指示牌或指示線保持對齊或誤差極小地停入指定區域,以便于乘客上下車或貨物裝卸。對于軌道交通列車的駕駛人員而言,駕駛列車這種比汽車等普通機動車體量大很多的交通工具而能夠實現精準駐車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能力。即軌道交通列車的駕駛人員需要具有很高的對深度感知或感應的能力。而隨著駕駛人員年齡的增長,其相應的能力可能會受生理或心理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而現有技術中需要但目前還沒有能夠對駕駛人員所需的上述能力進行復檢的裝置和方法,即對駕駛適應性所需要的一系列能力和素質中的深度知覺進行復檢的裝置和方法。而且該裝置還應當操作簡便又能逼真、客觀、準確、有效地反應軌道交通列車的駕駛人員的實際能力或水平。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對軌道交通列車駕駛人員駕駛適應性復檢的裝置,包括:軌道模型,所述軌道模型沿深度方向延伸;在所述軌道模型的相同深度處、分別位于所述軌道模型的左側和右側的兩個基準模型;運動模型,所述運動模型位于所述兩個基準模型之間且沿著所述深度方向運動;操作構件,所述操作構件響應所述駕駛人員的操作而記錄所述運動模型的瞬時位置Px,其中x=1,2,…n;以及測量構件,所述測量構件測量所述瞬時位置Px與所述兩個基準模型之間的連線的垂直距離dx,其中x=1,2,…n。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一種對軌道交通列車駕駛人員駕駛適應性復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運動模型沿軌道模型的深度方向前后移動;操作構件響應所述駕駛人員的操作而產生輸入信號Ix,其中x=1,2,…n;以及測量構件測量產生所述輸入信號時所述運動模型與兩個基準模型之間的連線的垂直距離dx,其中,x=1,2,…n。
本發明的復檢裝置和方法能夠有效地檢查軌道交通列車的駕駛人員的深度知覺能力,即在駕駛列車的過程中對運行列車與出現的目標信號或所要達到的目標位置之間距離的感覺、判斷的能力。另外,本新型的復檢裝置操作簡便、成本低廉且不需占用大量空間,能夠一次完成對多名駕駛人員的復檢。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交通大學,未經北京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712999.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