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金色閉殼肌痕熊本牡蠣品系的制種方法在審
申請號: | 201510670772.0 | 申請日: | 2015-10-13 |
公開(公告)號: | CN105360023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3-02 |
發明(設計)人: | 張揚;喻子牛;張躍環;李軍;王富軒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主分類號: | A01K61/00 | 分類號: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廣州科粵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劉明星 |
地址: | 510301 ***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金色 閉殼肌 熊本 牡蠣 品系 制種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海洋生物技術中貝類遺傳育種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金色閉殼肌痕熊本牡蠣 品系的制種方法。
背景技術:
熊本牡蠣Crassostreasikamea原產于東南亞,包括中國、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它是我 國華南沿海養殖貝類中的重要經濟種,喜歡生活在近河口或附近有淡水注入的半咸水區域中 的中高鹽海域,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江蘇南通除外),包括浙江、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以往,學者們根據牡蠣貝殼顏色及其外套膜顏色差異性,先后培育出不同殼色、不同外套膜 顏色的牡蠣新品系(王慶志,2009)。雖然一些學者發現了牡蠣閉殼肌痕存在著顏色變化,但 是相關報道均為黑色、白色及其中間過渡顏色。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當前熊本牡蠣養殖業中沒有優質新品系(種)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金色 閉殼肌痕熊本牡蠣品系的制種方法,為其新品種培育提供了可能性。
經過發明人團隊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熊本牡蠣中存在著極低比例金色閉殼肌痕個體,且 該顏色個體可以穩定遺傳,這為金色閉殼肌痕牡蠣新品系研發提供了可能。
本發明的金色閉殼肌痕熊本牡蠣品系的制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親本篩選:以野生熊本牡蠣作為基礎群,采用解剖手段,篩選出金色閉殼肌痕的熊本 牡蠣,再用色度儀對金色閉殼肌痕的金色色度進行評估,以金色色度在60-80的金色閉殼肌 痕的熊本牡蠣作為目標親本;
b、子代培育:利用目標親本作為親本,進行子代自繁,采用常規單體養殖方法養成,直 至性成熟,檢測子一代性成熟成體的閉殼肌痕顏色,以金色色度在60-80的金色閉殼肌痕的 熊本牡蠣作為目標親本;
c、品系純化:重復步驟b2-3次進行品系純化(即以閉殼肌痕金色色度60-80為標準, 經過2-3代品系純化),即獲得金色色度可以穩定遺傳(95%以上)的金色閉殼肌痕的熊本牡 蠣品系。
所述的親本篩選中,親本數量要求在10000個以上,確保初步篩選到的金色閉殼肌痕個 體數量在100個以上,防止自繁子代出現近交衰退;
所述的親本篩選中,是以性成熟群作為選擇群體,保證確定好親本閉殼肌痕顏色后能及 時生產苗種。
所述的色度評估中,是以成體熊本牡蠣作為評估對象,色度要求不能過淡,但是也不能 過濃,確保為靚麗金黃色;
所述的子代培育中,子代數量要求在1萬個以上,確保統計數據準確率;
所述的品系純化中,金色是可以穩定的遺傳的,主要純化的金色色度,使其看上去金黃 色色度一致。
本發明首次以閉殼肌痕顏色作為熊本牡蠣選育指標,進行牡蠣新品系培育。本發明不同 于對比文件1(曾志南、寧岳、祁劍飛、巫旗生,一種貝殼金黃色速長葡萄牙牡蠣新品系的 培育方法,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201410197671.1)和對比文件2(李琪、孔令鋒、王衛軍、 叢日浩、葛建龍、王許波,一種殼金長牡蠣新品系的選育方法,國家發明專利,申請號: 201410120162.9)。與本發明相比,對比文件1和2均是以牡蠣殼外表面顏色作為標準進行選 擇的,而本發明是以熊本牡蠣殼內表面中閉殼肌痕顏色作為選擇指標,進行選擇的,二者間 選擇標準完全不同,說明以上對比文件尚未對本發明原創性造成任何影響。
本發明首次利用熊本牡蠣金色閉殼肌痕具有上位效應的特性,結合金色色度作為衡量標 準,通過親本篩選、色度評估、子代培育、品系純化等技術手段,從而培育出金色閉殼肌痕 色熊本牡蠣品系。本發明獲得的金色閉殼肌痕熊本牡蠣品系,具有穩定遺傳、商品價值高等 優點。本發明為熊本牡蠣新品種培育提供了途徑,也為熊本牡蠣養殖業提供新的良種。
附圖說明:
圖1是不同顏色閉殼肌痕熊本牡蠣品系,分別為黑色閉殼肌痕、金黃色閉殼肌很、白色閉殼 肌痕個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是對本發明的進一步說明,而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
實施例1
a、親本篩選:于2013年5月上旬,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湛江海洋經濟動物試 驗站,以成熟的湛江野生熊本牡蠣12000個體作為基礎群,采用解剖手段進行金色閉殼肌痕 牡蠣親本群體初步篩選,發現107個個體為金色閉殼肌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67077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用折疊式攀爬架飼養羊的方法
- 下一篇:一種雙金殼熊本牡蠣品系的制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