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大麥蟲的養殖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510496200.5 | 申請日: | 2015-08-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010246A | 公開(公告)日: | 2015-11-04 |
| 發明(設計)人: | 王長平;佟慶;王燕;韋春波;朱德全;程廣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佳木斯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K67/033 | 分類號: | 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54007 黑龍***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大麥 養殖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大麥蟲的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大麥蟲(Zophobas?morio)隸屬于鞘翅目、擬步甲科、粉甲屬。又稱超級麥皮蟲或超級面包蟲,它與黃粉蟲外型相象,為同屬異種。原產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在1984年,美國開始了大麥蟲的圈養繁殖,此后普及歐洲。其成蟲體長約40~60mm,長橢圓形,深褐色,無毛,有光澤。大麥蟲活體含有蛋白質含量為20.0%,脂肪16.0%,纖維素等6.8%,水分59.0%。此外,還含有磷、鉀、鐵、鈉、鋁等多種微量元素。其是營養豐富、容易消化、適口性好等優點,是發展龜、林蛙、娃娃魚、蜥蜴等特種動物養殖、寵物養殖的理想蛋白飼料。在海外的專業漁場及高檔寵物繁育場均把大麥蟲作為一種重要的活體飼料,有發展成為與黃粉蟲、蟋蟀、蚯蚓相當的趨勢。
大麥蟲屬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4個蟲態,整個生命周期為6個月,或更長;大麥蟲的卵為長圓形,乳白色,長約1.5~2mm,寬0.6mm。卵外表為卵殼,卵殼薄而軟,極易受損傷。外被有黏液,可粘附一層蟲糞和飼料,起到保護作用。卵期7~10天。
大麥蟲蟲體大,幼蟲一般體長40~60mm,寬約5~6mm,單條蟲重1.3~1.5g,呈圓筒形。其體壁較硬,黃褐色,有光澤,有13節,各節連接處有黃褐色環紋,腹面黃色。幼蟲生長過程中,體表顏色先呈白色,蛻第一次皮后變為黃褐色,以后每4~6天蛻皮1次,幼蟲期共蛻皮6~10次。生長期為60天。幼蟲從頭開始蛻皮,蛻皮前活動開始減少,剛蛻皮的幼蟲呈乳白色,十分脆弱,最易受攻擊。
當大麥蟲幼蟲準備化蛹時,會爬到培養物表面,在經過幾天的蛹前期后才能化蛹。初化蛹時蟲體長20~30mm,寬7mm左右,呈乳白色,體壁較軟,時間長后逐漸變為淡黃色,體表也變得堅硬。蛹只能靠扭動腹部運動,不能爬行。
大麥蟲具有比黃粉蟲有更強的互相殘傷取食的習性,正在化蛹幼蟲和正在蛻皮的幼蟲一樣常受到同類傷害,幼蟲有時也會把蛹咬傷,使大麥蟲放棄化蛹,長期以幼蟲的狀態存活而不能脫皮變蛹產卵。為使大麥蟲能夠化蛹產卵,需要飼養人員對那些即將化蛹的大麥蟲進行分離,分離的主要要看大麥蟲的形為和形態。要化蛹的幼蟲不愛活動,蜷縮,皮膚光澤度差。
大麥蟲成蟲階段為大麥蟲的繁殖期。成蟲剛剛蛻皮出來殼為乳白色,頭橘色,甲殼很薄,1~2天后背部變為黑褐色,腹部黃褐色,橢圓形,長約25~30mm,寬約8mm。蟲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足3對,1對長在前胸部。爬行速度快。成蟲繁殖期90~120天,每只雌蟲產卵250~1000粒卵,平均產卵600粒。
大麥蟲成蟲具有生殖能力,繁殖期雌雄蟲比例為1∶1。成蟲性成熟時體色變黑,雌性成蟲體形比雄蟲個體明顯偏大,具有持續交配和產卵的習性。交配時,雄性個體爬于雌性個體上,產卵管和受精管伸出,接觸完成交配。雌蟲交配2~3天后產卵,并可多次交配產卵,雌蟲可連續產卵250~1000余粒。產卵期平均90~120天,產卵高峰為羽化后10~30天。飼料質量對產卵量影響較大。
大麥蟲喜群居,適于高密度飼養。但大麥蟲更具自相殘殺習性,自相殘殺習性是指成蟲吃卵、咬食幼蟲和蛹,高齡幼蟲咬食低齡幼蟲或蛹的現象。自殘影響產蟲量,此現象多發生于飼養密度過高,特別是成蟲和幼蟲不同齡期混養更為嚴重。
大麥蟲長期適應黑暗環境生活,喜暗怕光,夜間活動較多。故大麥蟲適合多層分盤飼養,以充分利用空間。
大麥蟲生命力強,并耐饑、耐渴,全年都可以生長繁殖,以卵-幼蟲-蛹直至羽化為成蟲的生育周期約為180天左右。大麥蟲喜歡群集,溫度在13℃活動取食,其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4~30℃,5℃以下和35℃以上可致死;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在60%~75%較適宜。在30℃下成蟲產卵最多,每只成蟲最高可以產卵1000粒左右,低于14℃很少交配產卵,低于10℃不交配產卵。孵化周期因溫度條件不同會有很大變化,當溫度25~30℃時,卵期8~12天;當溫度19~22℃時,卵期15~20天,當溫度15℃以下時,則卵很少孵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大麥蟲的養殖方法,它能有效地解決背景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它是通過以下步驟進行養殖的:
步驟一、種蟲的選擇;在選擇蟲種時,最好購買專業部門培育或自行培育的蟲種,以后每養2~3代更換1次蟲種。引種可引成齡幼蟲、蛹、成蟲,但以引成齡幼蟲為最佳,運輸也方便。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佳木斯大學,未經佳木斯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49620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