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小麥冬寄籽?玉米機收粒周年高產高效種植模式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428222.8 | 申請日: | 2015-07-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982209B | 公開(公告)日: | 2017-10-20 |
| 發明(設計)人: | 趙明;周寶元;馬瑋;孟慶鋒;孫雪芳;靳占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G1/00 | 分類號: | A01G1/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濱海科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2211 | 代理人: | 鄭聰 |
| 地址: | 100000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麥冬 玉米 機收粒 周年 高產 高效 種植 模式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作物耕作栽培技術領域,特別涉及冬小麥-夏玉米高產高效種植模式。
背景技術
黃淮海地區包括黃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的山東、河南的全部,河北的大部,山西中南部、陜西關中和江蘇省徐淮地區,無霜期為170-220天,光、溫資源豐富,水資源緊缺并且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是我國的主要糧食產區,冬小麥-夏玉米為該區域主要種植模式,該區域小麥種植面積為1300萬公頃,占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的60%,產量為6500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50%;玉米種植面積900萬公頃,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36%。
然而,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黃淮海地區秋季氣溫持續增加,加之小麥播種時間較早,容易造成小麥冬前旺長、拔節孕穗提前,冬前旺長對小麥容易產生凍害,拔節孕穗提前,受到季節性干熱風的影響,導致小麥嚴重減產;夏玉米過早收獲,粒重僅為完熟時的80%,嚴重影響產量的進一步提高,同時由于收獲時籽粒含水量超過30%,難以實現籽粒的機械收獲。另外,極端氣候高發頻發,造成了冬小麥的冬旱、春旱時有發生,玉米授粉結實期的陰雨寡照,大大增加了小麥-玉米種植模式的減產風險。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對傳統種植模式進行優化,減少不利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系統的影響,提高黃淮海區兩熟制周年生產能力,并實現周年全程機械化生產。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采用小麥冬播寄籽和夏玉米晚收機械收獲籽粒的種植模式,小麥選擇半冬性或春性,使小麥種子在越冬期處于萌發但不出苗,通過增加小麥播種量和加強小麥分蘗期的肥水管理,玉米推遲收獲至11月底或12月初,增加玉米籽粒在植株上的干物質積累時間,降低籽粒收獲時的含水量,實現籽粒完熟和機械化收獲,實現黃淮海地區兩熟季節間資源優化配置及周年全程機械化作業,提高黃淮海區兩熟制周年生產能力。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小麥晚播,播種時間為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或當10cm地溫下降到2℃以下進行播種,使小麥種子在越冬期處于萌發但不出苗;玉米晚收,玉米籽粒在植株上自然脫水至完熟,延遲到10月底至11月初玉米籽粒含水量達到25%或25%以下時進行收獲,玉米收獲后進行整地、澆水,適時進行小麥播種。
作為優選的,小麥播種時增加播種量,播量為450-600kg/hm2,播量比常規播種增加了20-35%,播種深度大于5cm,播后進行鎮壓。
作為優選的,小麥出苗時間為次年2月底至3月初,出苗后及時進行肥水管理,分蘗期重點進行肥水管理,適時做好雜草及病蟲害防治,小麥收獲時間為6月初至6月中旬,小麥收獲后,當天立即在收獲的麥茬地進行夏玉米免耕播種,播后經過覆土鎮壓,適時做好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
作為優選的,小麥選擇半冬性或春性小麥品種,玉米選擇中熟品種。
作為優選的,玉米播種密度為75000株/hm2,播種行距為60cm,等行距進行播種。
作為優選的,小麥、玉米均使用機械收獲方式。
作為更優選的,小麥冬寄籽-玉米機收粒周年高產高效種植模式適用于黃淮海地區。
作為優選的,小麥晚播,播種時間為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或當10cm地溫下降到2℃以下進行播種,使小麥種子在越冬期處于萌發但不出苗;玉米晚收,玉米籽粒在植株上自然脫水至完熟,延遲到10月底至11月初玉米籽粒含水量達到25%或25%以下時進行收獲;
小麥播種時增加播種量,播量為450-600kg/hm2,播量比常規播種增加了20-35%,播種深度大于5cm,播后進行鎮壓;
小麥出苗時間為次年2月底至3月初,出苗后及時進行肥水管理,分蘗期重點進行肥水管理,適時做好雜草及病蟲害防治,小麥收獲時間為6月初至6月中旬,小麥收獲后,當天立即在收獲的麥茬地進行夏玉米免耕播種,播后經過覆土鎮壓,適時做好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小麥選擇半冬性或春性小麥品種,玉米選擇中熟品種;
玉米播種密度為75000株/hm2,播種行距為60cm,等行距進行播種;
小麥、玉米均使用機械收獲方式;
小麥冬寄籽-玉米機收粒周年高產高效種植模式適用于黃淮海地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未經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42822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在果園生料栽培大球蓋菇的方法
- 下一篇:一種卡亞扦插繁殖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