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層建筑預制樁樁基糾偏加固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425543.2 | 申請日: | 2015-07-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975622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1-11 |
| 發明(設計)人: | 朱彥鵬;楊校輝;王秀麗;張艷軍;馬孝瑞;郭楠 | 申請(專利權)人: | 蘭州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2D35/00 | 分類號: | E02D35/00;E02D27/14 |
| 代理公司: | 蘭州振華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62102 | 代理人: | 董斌 |
| 地址: | 730050 *** | 國省代碼: | 7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高層建筑 預制 樁樁 糾偏 加固 方法 | ||
1.一種高層建筑預制樁樁基糾偏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驟為:
(1)高層建筑(1)沉降傾斜原因分析:
①?沉降傾斜監測:糾傾加固前,在每個原結構柱或墻(6)上均設置一個沉降觀測點(A),并標記出水平線;在主控邊柱或墻和角柱或墻上設置傾斜觀測點(B),對建筑物的沉降傾斜進行監測,確定旋轉軸(E);
②?補充勘察:進行補充勘察,得出相關室內外試驗參數,與制定設計方案階段的詳細勘察報告進行對比,排查各參數變化原因;
③?樁基測試:對原預制樁(3)的承載力和完整性進行檢測并出具相關報告,作為加固糾偏樁基設計依據;
④?沉降傾斜原因分析:根據高層建筑(1)沉降傾斜現狀與發展趨勢,復核勘察、設計、施工等資料,確定發生沉降傾斜的原因;
(2)高層建筑(1)糾偏加固方案制定:
①?確定加固糾偏路線:根據高層建筑(1)的實際情況和相關資料,采用新增補筏板(8)基礎結合待施工靜壓樁(4)對沉降傾斜較大側原基礎進行加固,限制高層建筑(1)繼續沉降傾斜;通過破原樁誘降和新補樁限位,輔以信息化施工,完成糾偏;
②?確定加固糾偏目標:根據高層建筑(1)沉降傾斜現狀和發展速率,確定糾偏加固后地基變形允許值;
③?原單樁承載力特征值確定:根據高層建筑(1)現狀總荷載標準值????????????????????????????????????????????????和原預制樁(3)總樁數,包括建筑物自重在內的正常使用所有荷載,求得單樁平均豎向承載力特征值;
結合高層建筑(1)沉降傾斜監測結果、補勘結果和樁基檢測結果,將原預制樁(3)承載力特征值折減使用,即原預制樁(3)折減承載力特征值;
④?補樁個數的確定:計算加固后建筑物正常使用總荷載標準值,包括、增補筏板(8)荷載、填土荷載等,選定待施工靜壓樁(4)的單樁承載力特征值,求出補樁根數;
考慮加固后建筑物基礎安全儲備,實際加固設計補樁總數為,為與高層建筑(1)安全儲備相關的多補樁數;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地層條件,實際施工需要多預留樁孔(5)共個;確定科學合理的壓樁順序,從沉降發展速率較大側開始,結合信息化施工,逐步加固沉降較小側或不沉降側;
⑤?增補筏板(8)計算:對樁-承臺基礎按高層建筑(1)筏形基礎進行補筏板設計;增補樁位孔口處預留預留孔(5)下口比上口大50mm左右,由于增補筏板(8)上開孔較多,在增補筏板(8)中設置板帶,筏板加強筋(D)雙層通長配置,主要沿預留孔洞兩側布置,此處筏板配筋(C)不變;
(3)高層建筑(1)加固施工:
①?基礎開挖:根據待施工靜壓樁(4)壓樁順序,開挖建筑物基礎以上回填土及周邊的土體,開挖深度達到增補筏板(8)的板底標高,開挖寬度為距增補筏板(8)邊至少2m;必要時將一層墻體采用無損切割切除;開挖處理前先測量一次沉降傾斜,作為原始數據,在開挖過程中每天進行1~2次觀測,通過測量各相鄰原結構柱或墻(6)之間的相對高差,控制相鄰原結構柱或墻(6)的沉降差不超過2‰;
②?原土體夯實:依據規范,采用合適的機械設備,將原土體進行夯實;
③?確定增補樁位:根據計算、采用樁筏基礎設計方法,沉降較大一側補樁數大于沉降較小一側,盡量均勻布樁、兼顧待施工靜壓樁(4)及原預制樁(3)重心與高層建筑(1)上部結構基本重合;
④?筏板基礎施工:在原高層建筑(1)的承臺(2)和原基礎梁(7)的頂面增設滿足規范要求的筏板基礎;
增補筏板(8)基礎與原基礎梁(7)、承臺(2)和原結構柱或墻(6)通過植筋連接;植筋、筏板配筋(C)或筏板加強筋(D)過原結構柱或墻(6)時需避開主筋;所有新舊混凝土接茬處須鑿毛;
⑤?原結構柱或墻(6)腳加固:將一層原結構柱或墻(6)腳與增補筏板(8)接觸面保護層全部鑿毛,沿原結構柱或墻(6)腳梅花形的植筋(F),Ω形筋穿原結構柱或墻(6)時采用焊接處理,雙面焊≥5d,d為鋼筋的直徑;原結構柱或墻(6)腳外包尺寸為每邊300mm,位于邊角處原結構柱或墻(6)的外包高度為與室外散水地面(N)平,中間原結構柱或墻(6)的外包高度至室內地面(M)下20mm;考慮到節約工期時,混凝土可提高至C45以上;
⑥?待施工靜壓樁(4)施工:清除預留孔(5)下障礙物,安裝好壓樁機具后,開始壓樁—接茬,循環此步驟,直到達到壓樁結束標準,再根據規范進行持荷;同一承臺(2)附近跳壓施工,根據信息化監測及時調整壓樁順序;
壓樁結束標準以壓樁力控制為主,樁長為輔;沉降較大一側壓樁至增補筏板(8)上表面以下不小于400mm處;沉降較小一側壓樁至增補筏板(8)下表面以下剩余一定距離時為止,該距離即為誘降施工時限位器控制筏板下沉量;
⑦?壓入樁質量檢測:按照規范要求對已施工完畢的待施工靜壓樁(4)樁基承載力和樁身完整性進行檢測,試樁合格后方可進入下一工序施工;
⑧?加固區封樁:沉降較大一側待施工靜壓樁(4)完成并達到規范規定持荷要求后,立即將預埋錨栓(11)交叉焊接[?形封樁鋼筋(H),澆筑微膨脹細石混凝土(J)進行封樁;沉降較小一側繼續沉降;
(4)高層建筑(1)糾偏施工
①?限位器(14)加工:計算沉降較小一側不同補樁位置處增補筏板(8)糾偏下沉時,待施工靜壓樁(4)需要承受的沖切力,選擇合適的鋼材,制作成可以阻止增補筏板(8)下沉且下沉量可控的限位器(14);
限位器(14)滿足阻止增補筏板(8)下沉時抗沖切要求,且在承受增補筏板(8)上覆荷載時處于彈性工作狀態;
②?限位器(14)安裝:根據加固前后沉降、傾斜監測數據等,計算沉降較小一側不同補樁位置處增補筏板(8)需要糾偏的下沉量;
其中為誘降施工時限位器(14)控制筏板下沉量;為承受增補筏板(8)及其上荷載時,限位器(14)產生的彈性變形;為承受限位器(14)傳遞的荷載后,施工完成的待施工靜壓樁(4)產生的彈性變形;
限位器(14)安裝在其上表面與壓樁停止時增補筏板(8)下表面之間的距離為處;
③?樁基誘降糾偏:在沉降較小一側,選擇合適的機具在承臺下0.5~1m左右的原預制樁(3)樁身上鉆誘降孔(15),誘導增補筏板(8)整體下沉,實現樁基誘降糾偏;誘降孔(15)直徑不宜太大,沿樁周同一水平面均勻分布,方向與樁水平截面呈下傾3°~5°角為宜,不得打斷原預制樁(3)主筋;同時,加強對高層建筑(1)沉降、傾斜速率進行監測;
④?誘降區封樁:同沉降較大一側封樁;沉降較小一側沉降、傾斜達到規范要求后,截去壓入樁4多余部分,將壓樁預埋錨栓(11)交叉焊接[?形封樁鋼筋(H),澆筑微膨脹細石混凝土(J)進行封樁;
⑤?原預制樁(3)鉆誘降孔(15)誘降部位修復:選擇合適的鋼材制作成圓筒,將其錨固在原預制樁(3)塑性變形區域外側,支模、澆筑高強度微膨脹細石混凝土(J),使原預制樁(3)與施工完成的待施工靜壓樁(4)一起進入正常工作狀態,完成糾偏加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蘭州理工大學,未經蘭州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425543.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