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與框架結構填充墻同時施工的構造柱的施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362792.1 | 申請日: | 2015-06-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113660B | 公開(公告)日: | 2018-10-16 |
| 發明(設計)人: | 李靜;朱占元;田明杰;鄒祖銀;莫憂;郭子紅;羅飛;陳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朱占元 |
| 主分類號: | E04B2/02 | 分類號: | E04B2/02;E04B2/10;E04B2/08;E04B2/20;E04B2/18;E04C1/39;E04G21/14 |
| 代理公司: | 重慶強大凱創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黃書凱 |
| 地址: | 611830 ***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框架結構 填充 同時 施工 構造 方法 | ||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低成本的用于框架結構的構造柱施工方法,解決了現有框架結構填充墻構造柱施工復雜,成本較高,質量較差,施工周期長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與框架結構填充墻同時施工的構造柱的施工方法,還涉及這種用于框架結構填充墻的構造柱、框架結構填充墻的構造柱預制節。
背景技術
近年來,“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蘆山大地震”等震害事實表明,即使抗震性能較好的框架結構體系也因填充墻構造措施不合理、整體性差而導致填充墻體倒塌乃至整個框架結構失效的例子舉不勝舉,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深重災害。當今,框架結構應用極其普遍,尤其是災后重建中大量臨街農房都已經使用該結構體系。框架結構填充墻的構造柱能夠約束墻體增強整體性提升其抗剪強度,對框架結構填充墻體耗能減災防止倒塌,保障主體梁柱結構安全至關重要。但是,在實際框架結構填充墻構造柱施工工藝中,卻是很費工費時的施工工序,質量往往不容易保障。
傳統構造柱施工按以下施工過程進行:綁扎支立構造柱鋼筋籠;砌墻,并在墻體砌筑時留設馬牙搓;安裝構造柱模板,澆筑構造柱混凝土,混凝土養護,拆除模板。
該構造柱施工工藝的施工工期為5~7天,施工中要求構造柱鋼筋籠綁扎按照現行規范、模板平整且支設牢固、尺寸符合要求、混凝土振搗密實等,要求具有較高的施工工藝,才能保證構造柱的質量。
而目前廣大農村及村鎮地區由于經濟和施工技術相對滯后,且缺乏有力的監管和驗收機制,導致構造柱施工質量差、原材料不過關等問題普遍存在。上述沒有質量保證的構造柱難以起到預期的增強墻體抗震抗剪承載力和約束變形的效果,實際上導致了成本和工期的浪費。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目前有少量研究機構研制出了預制節構造柱,但都是針對砌體結構,未曾有針對框架結構填充墻的構造柱。例如,公開號為CN201343823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用于砌體結構的構造柱以及其專用預制節;公開號為CN201915525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新型砌混結構墻角構造柱;公開號為CN203487705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預制節、預制節組合體以及抗震自保溫構造柱。均采用自上而下通過縱筋穿插預制塊的形式,但其施工方法都較為困難,且由于整體性較難保證,在砌體結構中并未普及。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與框架結構填充墻同時施工的構造柱的施工方法,解決了現有框架結構填充墻構造柱施工復雜,成本較高,質量較差,施工周期長的問題。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制備這種用于框架結構的構造柱預制節。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這樣一種與框架結構填充墻同時施工的裝配式構造柱,其特征在于:
包括砌塊,陰陽咬合件,通槽(即能夠穿插縱向鋼筋的槽口)等,其特征在于:砌塊上設有兩條貫通砌塊上下兩個底面的通槽,每個砌塊上下兩個底面各附有一個凹或凸的棱臺式咬合件,縱筋先通過預埋件的形式預埋,將砌塊根據墻體形式與縱筋安裝吻合。
本發明另一特征在于框架結構填充墻構造柱的施工方法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其施工的進程與填充墻磚塊的砌筑施工同時進行。
本發明再一特征在于在于陰陽咬合處,以及通槽處澆灌自膨脹水泥(或環氧砂漿等膠凝材料皆可),當水泥終凝后,由膨脹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水中自由膨脹率為8~10×10-4,可在混凝土中建立0.2~0.6MPa的自應力,滿足補償收縮要求,可減少或防止混凝土收縮開裂,同時膨脹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因內部建立有膨脹自應力,與鋼筋產生更強的握裹力,使整個構造柱的整體性能大大提高。
同時為了使構造柱和填充墻的整體性不受影響,可每間隔若干個預制節設置拉結筋,使填充墻與構造柱有效拉結,同時設置有與墻體咬接的馬牙搓,使填充墻與構造柱的結合更加充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朱占元,未經朱占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36279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