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抑制采油井筒內壁腐蝕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347848.6 | 申請日: | 2015-06-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041269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7-11 |
| 發明(設計)人: | 劉竟成;趙海洋;歐陽冬;丁保東;廖沖春;顏邦民;李淑杰;張建軍;董瑞強;曾順鵬;楊浩瓏;劉菊梅;邢鈺;何曉慶;徐春碧;虞朝陽;蔣俊龍;石磊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科技學院 |
| 主分類號: | E21B41/02 | 分類號: | E21B41/02;C09K8/5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鴻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327 | 代理人: | 王玉芝,陳英俊 |
| 地址: | 401331 重慶***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抑制 采油 井筒 內壁 腐蝕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腐蝕控制技術領域,更為具體地,涉及一種抑制采油井筒內壁腐蝕的方法。
背景技術
在開發油田的過程中,油井腐蝕一直是油田開采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隨著油田開采的持續進行,井下油層壓力減小,油井產量降低,就會通過向地下油層注水、注氣來增壓驅油增產,但在氣水混注后,油井中的氧氣、高礦化度鹽水會腐蝕井筒和設備,導致設備中最主要的機抽管柱發生故障,如果油管遭到嚴重腐蝕,則會影響油田的開發。因此,如何防治井筒及設備的腐蝕成為油田防治腐蝕方面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于現有技術,油田在防治氧氣、高礦化度鹽水對井筒及設備腐蝕方面,主要采用更換機抽管柱和加注緩蝕劑這兩種方法解決腐蝕問題,由于更換機抽管柱成本太高,因此,加注緩蝕劑方法成為防治腐蝕的主要方式。目前常用的油井緩蝕劑包括有機胺、酰胺、咪唑啉、松香胺、雜環化合物和有機硫類,咪唑啉在緩蝕劑中的比重最大。咪唑啉分子結構中含有氮五元雜環,可以在金屬表面形成單分子吸附膜,從而達到減緩腐蝕的目的。例如:公開號為CN101699268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以羧酸鹽型咪唑啉磷酸酯和松香基咪唑啉化合物;公告號為CN102321463A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含硫雙咪唑啉季銨鹽;公告號為CN102162101A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雙環咪唑啉季銨鹽。但上述三個專利中公開的緩蝕劑的緩蝕效果維持時間短,須不斷地加注緩蝕劑,無形中增加了防治腐蝕的成本。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抑制采油井筒內壁腐蝕的方法,以解決現有的緩蝕劑緩蝕效果維持時間短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的抑制采油井筒內壁腐蝕的方法,包括:
向井筒內壁注入固含量為10-50%、溫度為30-90℃的硅鋯復合液,在井筒內壁上形成沉淀膜;
向沉淀膜注入濃度為500-5000mg/L的復合緩蝕劑,在沉淀膜的基礎上形成動態的吸附膜。
此外,優選的方案是,硅鋯復合液的制作過程包括:步驟1:在溫度為20-80℃的醋酸中水解硅氧烷1-6小時,冷卻陳化得到硅烷液;步驟2:在硅烷液中加入氟鋯酸銨、鉬酸鈉、硼酸、檸檬酸、二乙醇胺,將復配好的硅烷液的pH值調至5-6,獲得硅鋯復合液。
另外,優選的方案是,在上述步驟1中,醋酸的水解溫度為40-70℃,硅氧烷的水解時間為2小時,冷卻陳化時間為24小時,其中,硅氧烷為乙烯基硅氧烷或環氧基硅氧烷;在上述步驟2中,將氟鋯酸銨、鉬酸鈉、硼酸、檸檬酸和二乙醇胺依次加入硅烷液中。
再者,優選的方案是,硅氧烷在醋酸中的水解溫度為60℃。
此外,優選的方案是,復合緩蝕劑由烷基烯酸、多乙烯多胺,硫基化合物、甲醛、磷酸、亞磷酸和二乙醇胺制備而成;其中,烷基烯酸為十八烯酸,多乙烯多胺為四乙烯五胺或二乙烯三胺,硫基化合物為硫脲或巰基丙酸。
另外,優選的方案是,在制備復合緩蝕劑的過程中,復合緩蝕劑包括緩蝕劑一和緩蝕劑二;其中,將十八烯酸、二乙烯三胺和巰基丙酸復配成緩蝕劑一;將十八烯酸、四乙烯五胺、硫脲、甲醛、亞磷酸、二乙醇胺、磷酸復配成緩蝕劑二;將緩蝕劑一和緩蝕劑二復配獲得復合緩蝕劑;其中,
緩蝕劑一的制作過程包括:
在反應釜內加入3公斤十八烯酸,開啟攪拌并將反應釜升溫至70℃,向反應釜內加入0.5公斤二乙烯三胺,再向反應釜內通氮氣,同時將反應釜升溫至120℃恒溫反應1小時,然后將反應釜升至180℃恒溫反應2小時,再將反應釜升溫至230℃恒溫反應4小時,然后將反應釜降溫至100℃以下,向反應釜內加入0.5公斤巰基丙酸,最后將反應釜升溫至130℃恒溫反應4小時,獲得緩蝕劑一;
緩蝕劑二的制作過程包括如下步驟:
S1:將2公斤十八烯酸、1公斤四乙烯五胺和0.3公斤硫脲加入反應釜后通氮氣升溫至120℃時,升溫直至有水生成,然后將反應釜升溫至180℃恒溫反應1小時,最后將反應釜降溫至30℃以下,獲得中間體一。
S2:將1公斤甲醛和1公斤亞磷酸加入反應釜,并密封反應釜的加料口升溫至90℃恒溫反應1小時,將反應釜降溫至30℃以下,獲得中間體二;
S3:在反應釜內加入1公斤二乙醇胺和0.5公斤磷酸,攪拌30分鐘,獲得中間體三。
S4:將中間體一、中間體二和中間體三混合獲得緩蝕劑二。
上述步驟S1-S3不分前后順序。
另外,優選的方案是,緩蝕劑一和緩蝕劑二的復配比例為1:1。
此外,優選的方案是,復合緩蝕劑的濃度為1000-2000mg/L。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科技學院,未經重慶科技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34784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