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直流轉直流系統在審
申請號: | 201510340503.8 | 申請日: | 2015-06-18 |
公開(公告)號: | CN104980022A | 公開(公告)日: | 2015-10-14 |
發明(設計)人: | 段山保;朱得亞 | 申請(專利權)人: |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H02M3/156 | 分類號: | H02M3/156 |
代理公司: | 合肥誠興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湯茂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流轉 直流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力電子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直流轉直流系統。
背景技術
低壓直流轉直流降壓電路,一般都采用Buck電路,只設計一路主電路,結構簡單,因此使用很普及。但是一路主電路在輸出電流較大時候存在一些不足,如整流二極管損耗較大,對散熱設計要求較高,同時二極管的損耗也影響整機效率。由于只有一個開關管工作,開關管在導通和截至過程中產生電路EMC干擾也比較大,對電動汽車中其它電子控制模塊帶來不必要的電磁傳導干擾,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如何降低電源模塊中整流二極管發熱、減小開關管在導通和截至期間產生的電磁傳導干擾,讓電動汽車中使用的Buck電路提供更好的電氣特性和功能,是一項非常值得探索研究的技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直流轉直流系統,避免整流管發熱和電磁干擾的問題,提高系統效率。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直流轉直流系統,包括控制單元、電源轉換單元以及兩路以上的Buck電路單元,所述兩路以上的Buck電路單元并聯設置,控制單元輸出控制信號至各Buck電路單元驅動各Buck電路單元交錯工作,電源轉換單元為控制單元、各Buck電路單元供電。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存在以下技術效果:通過設置并聯的兩路以上的Buck電路單元且各Buck電路單元交錯工作,使得Buck電路中的MOS管在每個周期的不同時段分別導通,這樣每個MOS管承受的電力應力大幅度減少;同時,多個MOS管的散熱面積相比單管的散熱面積成倍增加,因此散熱更容易。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原理框圖;
圖2是本實施例的輸入端電壓檢測單元、Buck電路單元、隔離保護單元以及輸出端電壓檢測單元的電路圖;
圖3是控制單元的電路圖;
圖4是電源轉換單元的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至圖4,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敘述。
參閱圖1,一種直流轉直流系統,包括控制單元10、電源轉換單元20以及兩路以上的Buck電路單元30,所述兩路以上的Buck電路單元30并聯設置,控制單元10輸出控制信號至各Buck電路單元30驅動各Buck電路單元30交錯工作,這里所說的交錯工作即:在一個周期內,每個Buck電路單元30各工作一段時間且所有的Buck電路單元30的工作時間之和正好是一個周期,這樣在保證電路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就能避免單個Buck電路單元30持續工作,進而避免了MOS管承受電力應力大、發熱大的問題,使得電路更為可靠。為了實現各Buck電路單元30交錯工作的功能,這里通過設置控制單元10來驅動各Buck電路單元30工作或停止。電源轉換單元20為控制單元10、各Buck電路單元30供電。
優選地,為了對電路做進一步的保護,所述的Buck電路單元30的輸入端、輸出端分別設置有輸入端電壓檢測單元40、輸出端電壓檢測單元60,Buck電路單元30和輸出端電壓檢測單元60之間設置有隔離保護單元50,輸入、輸出端電壓檢測單元40、60分別檢測Buck電路單元30的輸入、輸出端電壓并輸出至控制單元10,控制單元10根據接收到的電壓值驅動隔離保護單元50的啟停。設置輸入端電壓檢測單元40、輸出端電壓檢測單元60能夠實時對電路的輸出電壓、輸出電壓進行檢測,并根據檢測結果控制隔離保護單元50的啟停,以達到保護電路的作用。
參閱圖2,具體地,所述的Buck電路單元30包括芯片NCP1034以及MOS管Q1、Q2;芯片NCP1034的引腳VCC與電源轉換單元20的+12V電壓輸出端相連、引腳VSYNC與控制單元10相連、引腳GND接地、引腳LDRIVE與MOS管Q2的柵極相連、引腳HDIRVE與MOS管Q1的柵極相連,MOS管Q1的漏極作為Buck電路單元30的輸入端正極,MOS管Q1的源極與MOS管Q2的漏極相連,MOS管Q2的源極接地,MOS管Q1的源極依次通過電感L1、電容C1后接地,電感L1和電容C1之間引出一條支路作為Buck電路單元30的輸出端正極。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340503.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