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低功耗亞閾值型CMOS帶隙基準電壓電路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319276.0 | 申請日: | 2015-06-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950971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9-30 |
| 發明(設計)人: | 李建成;邢小明;李聰;鄭禮輝;蔡磊;楊黎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5F1/56 | 分類號: | G05F1/5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濟緯天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胡偉華 |
| 地址: | 410073 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功耗 閾值 cmos 基準 電壓 電路 | ||
1.一種低功耗亞閾值型CMOS帶隙基準電壓電路,其特征在于,由啟動電路(1)、基準電流源產生電路(2)、分壓電路(3)、基準電壓輸出電路(4)組成;
所述啟動電路由第一PMOS管(101)、第二PMOS管(102)、第三PMOS管(105)、第一NMOS管(103)、第二NMOS管(104)和電容(137)構成;
所述基準電流源產生電路由第四PMOS管(106)、第五PMOS管(107)、第六PMOS管(108)、第七PMOS管(109)、第三NMOS管(110)、第四NMOS管(111)、第五NMOS管(112)、第六NMOS管(113)和電阻(138)構成;
所述分壓電路由第八PMOS管(114)、第九PMOS管(115)、第七NMOS管(116)、第八NMOS管(117)和雙極型晶體管(139)構成;
所述基準電壓輸出電路由第十PMOS管(118)、第十一PMOS管(119)、第十二PMOS管(122)、第十三PMOS管(123)、第十四PMOS管(126)、第十五PMOS管(127)、第十六PMOS管(130)、第十七PMOS管(131)、第十八PMOS管(134)、第十九PMOS管(135)和第九NMOS管(120)、第十NMOS管(121)、第十一NMOS管(124)、第十二NMOS管(125)、第十三NMOS管(128)、第十四NMOS管(129)、第十五NMOS管(132)、第十六NMOS管(133)、第十七NMOS管(136)構成;
第一PMOS管(101)的柵極和第二PMOS管(102)的柵極相互連接并連接到第二PMOS管(102)的漏極;第一NMOS管(103)的柵極與第二NMOS管(104)的漏極相互連接并連接到第一PMOS管(101)的漏極;第一NMOS管(103)的漏極、第四PMOS管(106)的柵極、第五PMOS管(107)的柵極、第五PMOS管(107)的漏極、第八PMOS管(114)的柵極、第十PMOS管(118)的柵極、第十二PMOS管(122)的柵極、第十四PMOS管(126)的柵極、第十六PMOS管(130)的柵極、第十八PMOS管(134)的柵極相連接;第二NMOS管(104)的柵極與基準電壓輸出電路的輸出端Vref連接;第二PMOS管(102)的漏極分別與第三PMOS管(105)的源極和電容(137)的一端相連;電容(137)的另一端與第三PMOS管(105)的漏極相連并連接到接地端;
第六PMOS管(108)和第七PMOS管(109)的柵極相互連接并與第七PMOS管(109)的漏極、第九PMOS管(115)的柵極、第十一PMOS管(119)的柵極、第十三PMOS管(123)的柵極、第十五PMOS管(127)的柵極、第十七PMOS管(131)的柵極、第十九PMOS管(135)的柵極分別相連接;
第六PMOS管(108)的源極與第四PMOS管(106)的漏極相互連接,第六PMOS管(108)的漏極與第三NMOS管(110)的漏極相連接;第七PMOS管(109)的源極與第五PMOS管(107)的漏極相互連接,第七PMOS管(109)的漏極與第四NMOS管(111)的漏極相連接;第三NMOS管(110)和第四NMOS管(111)的柵極相互連接并且與第三NMOS管(110)的漏極相連接;第五NMOS管(112)和第六NMOS管(113)的柵極相互連接并且與第五NMOS管(112)的漏極相連接,第五NMOS管(112)和第六NMOS管(113)的漏極分別與第三NMOS管(110)和第四NMOS管(111)的源極相互連接,第六NMOS管(113)的源極與電阻(138)的一端相連接,電阻(138)的另一端與接地端相連接;
第九PMOS管(115)的漏極分別與第七NMOS管(116)的柵極和雙極型晶體管(139)的發射極相連接,第九PMOS管(115)的源極與第八PMOS管(114)的漏極相連接;第七NMOS管(116)的源極與第八NMOS管(117)柵極和漏極相連接并且與第九NMOS管(120)的柵極相連接;雙極型晶體管(139)的基極和集電極相連接,并與接地端相連接;
第十PMOS管(118)的漏極與第十一PMOS管(119)的源極相連接,第十二PMOS管(122)的漏極與第十三PMOS管(123)的源極相連接,第十四PMOS管(126)的漏極與第十五PMOS管(127)的源極相連接,第十六PMOS管(130)的漏極與第十七PMOS管(131)的源極相連接,第十八PMOS管(134)的漏極與第十九PMOS管(135)的源極相連接;
第九NMOS管(120)的漏極分別與第十一PMOS管(119)的漏極和第十NMOS管(121)的柵極相連接,第九NMOS管(120)的源極與第十NMOS管(121)的漏極相連接并與第十二NMOS管(125)的源極相連接;
第十一NMOS管(124)的柵極與漏極相連接,并與第十二NMOS管(125)的柵極和第十三PMOS管(123)的漏極相連接,第十一NMOS管(124)的源極與第十二NMOS管(125)的漏極相連接并與第十四NMOS管(129)源極相連接;
第十三NMOS管(128)的柵極與漏極相連接,并與第十四NMOS管(129)的柵極和第十五PMOS管(127)的漏極相連接,第十三NMOS管(128)的源極與第十四NMOS管(129)的漏極相連接并與第十六NMOS管(133)源極相連接;
第十五NMOS管(132)的柵極與漏極相連接,并與第十六NMOS管(133)的柵極和第十七PMOS管(131)的漏極相連接,第十五NMOS管(132)的源極與第十六NMOS管(133)的漏極相連接并且與第十七NMOS管(136)源極相連接;
第十七NMOS管(136)的柵極和漏極相連接,并與第十九PMOS管(135)的漏極相連接;從第十七NMOS管(136)的漏極引出輸出端Vref;
第一PMOS管(101)的源極、第二PMOS管(102)的源極、第四PMOS管(106)的源極、第五PMOS管(107)的源極、第八PMOS管(114)的源極、第十PMOS管(118)的源極、第十二PMOS管(122)的源極、第十四PMOS管(126)的源極、第十六PMOS管(130)的源極、第十八PMOS管(134)的源極、第三PMOS管(105)的柵極、第七NMOS管(116)的漏極相連接,并與工作電壓源相連;
第一NMOS管(103)的源極、第二NMOS管(104)的源極、第五NMOS管(112)、第八NMOS管(117)的源極、第十NMOS管(121)的源極相連接,并與接地端相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低功耗亞閾值型CMOS帶隙基準電壓電路,其特征在于:所有的NMOS管和PMOS管均工作在亞閾值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319276.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