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多屏互動的智能終端間數據傳輸方法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278300.0 | 申請日: | 2015-05-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852984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9-18 |
| 發明(設計)人: | 俞斌;楊維琴 | 申請(專利權)人: | 惠州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29/08 | 分類號: | H04L29/08;G06F3/1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勝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68 | 代理人: | 王永文;劉文求 |
| 地址: | 516006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智能終端 多屏互動 顯示數據包 數據傳輸 屏幕上顯示 屏幕顯示 網絡性能 用戶提供 圖生成 藍牙 連網 查找 發送 檢測 | ||
本發明公開了基于多屏互動的智能終端間數據傳輸方法及系統,方法包括:第一智能終端收集自身在各種顯示界面的截圖生成顯示數據包發送給第二智能終端;當第二智能終端接收到第一智能終端發送來的顯示數據包;進行多屏互動,當第一智能終端檢測屏幕顯示有變化時,獲取當前顯示的截圖,在其顯示數據包中獲取當前截圖對應的文件名,并將當前截圖對應的文件名發送給第二智能終端;第二智能終端根據所述當前截圖對應的文件名,查找所述顯示數據包中與該文件名對應載圖,并在屏幕上顯示。本發明可在網絡性能差、或一些低速連網方式(如藍牙、NFC等)時進行多屏互動的支持,提高了智能終端間多屏互動的效率,為用戶提供了方便。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智能終端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多屏互動的智能終端間數據傳輸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移動通信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智能終端的使用越來越普及,智能終端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
現有技術中智能終端的功能越來越多多屏互動功能是智能終端經常使用的功能之一。
多屏互動是一種時下正在悄然興起的技術,所謂多屏互動指的是通過無線網絡連接,在不同多媒體終端之間進行顯示內容的共享;例如,將一臺智能終端顯示的內容共享給另一臺智能終端,并在另一臺智能終端上顯示出來。
在現有技術中,多屏互動的兩臺智能終端,其中一臺需要把其顯示的圖像數據通過網絡傳遞給另一臺智能終端,在網絡性能不佳的條件下會引入較大的傳輸延時造成多屏互動反應較慢;另外,目前多屏互動往往需要通過傳輸速度較快的WIFI進行連接,而像藍牙、NFC等傳輸速度相對較慢的網絡連接技術則無法勝任多屏互動的功能。
因此,現有技術還有待于改進和發展。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基于多屏互動的智能終端間數據傳輸方法及系統。提供了一種快速可靠的基于多屏互動的智能終端間數據傳輸方法及系統。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多屏互動時,智能終端之間傳輸的數據量較大,以及對于網絡性能要求較高致使一些低性能的網絡連接方式無法勝任多屏互動功能的缺陷。
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基于多屏互動的智能終端間數據傳輸方法,其中,包括:
A、當需進行多屏互動時,第一智能終端與第二智能終端建立連接;
B、第二智能終端向第一智能終端發送命令獲取第一智能終端的標識,并查找是否預先存儲有與第一智能終端的標識對應的顯示數據包;如果存在對應的顯示數據包則進入D,如果不存在對應的顯示數據包則進入C;
C、第二智能終端向第一智能終端發送命令獲取第一智能終端的顯示數據包,第一智能終端收集自身在各種顯示界面的截圖生成顯示數據包發送給第二智能終端;當第二智能終端接收到第一智能終端發送來的顯示數據包后進入D;
D、第二智能終端向第一智能終端發送命令進行多屏互動,當第一智能終端檢測屏幕顯示有變化時,獲取當前顯示的截圖,在其顯示數據包中獲取當前截圖對應的文件名,并將當前截圖對應的文件名發送給第二智能終端;第二智能終端根據所述當前截圖對應的文件名,查找所述顯示數據包中與該文件名對應截圖,并在屏幕上顯示。
所述的基于多屏互動的智能終端間數據傳輸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驟A之前還包括:
S1、第一智能終端預先收集各種顯示界面的截圖,并設置將每張截圖用其文件名來進行標識,將各種顯示界面的截圖及其對應的各截圖的文件名存儲生成與第一智能終端標識對應的顯示數據包;
S2、進行多屏互動之前,第一智能終端將其顯示數據包發送給第二智能終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惠州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未經惠州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27830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