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深海嗜酸微生物處理含砷金礦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275528.4 | 申請日: | 2015-05-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087929B | 公開(公告)日: | 2017-10-31 |
| 發明(設計)人: | 李浩然;吳夢妮;杜竹瑋;李洪珊;郭成林;袁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
| 主分類號: | C22B3/18 | 分類號: | C22B3/18;C22B1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472 | 代理人: | 王宇楊,王敬波 |
| 地址: | 10019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深海 微生物 處理 金礦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深海嗜酸微生物處理含砷金礦提高金浸出率的工藝方法,屬于有色冶金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金礦的大規模開采及易選別金礦資源的日趨枯竭,開發利用難浸金礦是黃金選礦的一大趨勢。難處理金礦中金常與硫、銻、碲等硫化礦物及其氧化礦物共生(如復雜多金屬硫化礦型金礦),這類金礦如果直接氰化浸出,其金的浸出效果差。因此,在氰化浸出前要進行預處理。
目前針對難處理的金礦的預處理一般使用三大金礦預處理技術,即焙燒、濕法氧化和細菌氧化方法進行處理,但無論是焙燒法還是高壓氧化法,都存在著環境污染問題。
王永成和劉洪曉等人采用堿浸-焙燒的方法處理含砷精礦,金的回收率達80%以上(參見專利文獻CN 103937977 A),該方法中礦石中的砷和銻焙燒后揮發到空氣中,嚴重污染環境,而且存在回收率不理想、設備要求高等問題。
參見專利文獻CN1031566,夏光祥和孫京成公開了在100℃及20~50kPa壓力和催化劑系統的作用下,氧氣能快速氧化pH為0.5~1.4水溶液介質中硫化礦物(例如黃鐵礦、毒砂)成為硫磺及硫酸鹽,使金從硫化礦物相中釋放游離出來,并保留在酸浸渣中。此浸渣可用氰化法或硫脲法提取金,金的浸取率為95~99%。但用高壓氧化法處理時,砷和硫以可溶性砷酸和硫酸鐵或以砷酸鹽和硫酸鹽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易造成水污染。
隨著環保生態問題日趨嚴重,采用經濟、節能、無污染或少污染的提金技術越來越被重視。生物預氧化法-氫化浸金具有金回收率高、費用低、無環境污染等優點,生物氧化處理含砷金礦技術正越來越得到重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主要是提供一種深海嗜酸微生物對含砷金礦預處理,提高金浸出率的方法,并克服現有砷金礦提金工藝流程長,金回收率低,污染嚴重等問題。
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包括:
(1)取自太平洋開采的深海底泥加入微生物燃料電池的陽極液培養基,調節pH為酸性,待產生電壓后將陽極取出,對該陽極氈上的細菌進行分離培養獲得深海嗜酸微生物,并利用;
優選的,所述陽極液組成的包括:KCl 0.05-0.3g/L,NH4Cl0.1-0.5g/L,NaH2PO4·2H2O 1-5g/L,NaHPO4·12H2O 2-15g/L,NaCl 1-10g/L。
更優選的,所述陽極液的組成包括:KCl 0.13g/L,NH4Cl 0.31g/L,NaH2PO4·2H2O 2.93g/L,NaHPO4·12H2O 10.31g/L,NaCl 2.90g/L。此外陽極液還可以根據需要添加Wofe’s vitamin solution(商品名)10g/L,Wofe’s mineral solution(商品名)10g/L。
優選的,所述深海嗜酸微生物使用9K培養基進一步培養,培養環境溫度25~30℃,時間范圍控制在3~14天。
(2)將含砷金礦粉碎后,加入含有深海嗜酸微生物的9K培養基進行反應;
(3)反應完成后將步驟(2)中的礦漿冷卻,后過濾得到濾渣;
(4)將步驟(3)中的濾渣充分洗滌后氰化浸出。優選的,步驟(1)中含砷金礦的粒度為不大于0.074mm。
優選的,步驟(1)中控制pH為2以下。
優選的,步驟(2)中含砷金礦的粒度為不大于0.074mm。
優選的,以體積比計,步驟(2)中深海嗜酸微生物的接種量為10~30wt%。
優選的,步驟(2)中含砷金礦和培養基的質量比為0.25:100~1:100。
優選的,步驟(2)中反應時間為7~15天;
優選的,步驟(2)中反應過程中pH維持在1.8~2.2之間;.
優選的,步驟(2)中反應過程中溫度維持在25~30℃。
優選的,步驟(4)中氰化浸出時間為24~96h;
優選的,步驟(4)中氰化浸出pH控制在9~11。
優選的,步驟(2)使用搖床促進反應,搖床的轉速為120r/min~180r/min。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未經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27552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