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非充氣安全輪胎的硫化模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224748.4 | 申請日: | 2015-05-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802337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3-02 |
| 發明(設計)人: | 王偉;張天華;黃京城 | 申請(專利權)人: | 青島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9C33/00 | 分類號: | B29C33/00;B29C33/76;B29C3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雙收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241 | 代理人: | 陳磊,黃玉華 |
| 地址: | 266062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充氣 安全 輪胎 硫化 模具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非充氣安全輪胎的硫化模具,屬于橡膠機械領域,可適用于非充氣輪胎的加工和生產。
背景技術
目前,傳統充氣輪胎雖然應用廣泛,但具有易爆胎、漏氣、不耐刺扎、不易維護等缺點,尤其是在高速行駛時,爆胎極易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因而,市場上就出現了多種非充氣輪胎,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克服了上述充氣輪胎的缺點。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充氣輪胎的諸多缺點,本發明的在先申請提出了一種非充氣輪胎(申請號:201510055690.5),從外向內依次為胎面60、外環20、支撐體30和內環10,內環與輪輞接觸,支撐體為環狀結構,其內圓周上設置至少3個沿內環周向均勻分布的第一減震孔31,其外圓周上設置與第一減震孔相對應的第二減震孔32,第一減震孔和第二減震孔弓形方向相反,第一減震孔的橫截面積之和小于第二減震孔的橫截面積之和,根據輪胎載重量需求的不同,還可以進一步增加第三減震孔33、第四減震孔34和第五減震孔35。設置多個、多層減震孔沿徑向和周向組合排布組成的支撐體,可以緩沖輪胎行駛時來自地面的震動和沖擊,并且承擔車輛的載荷,防止輪胎因過度壓縮引起的屈曲變形,提高了輪胎的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從而適于各種車輛上的輪胎,通過調整減震孔的大小或者減震孔的層數可以實現該輪胎承載能力滿足從輕載到重載多種車輛的要求。
現有的充氣輪胎硫化模具多采用活絡模具用于生產子午線輪胎,而兩半模具用于斜交輪胎的生產,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將成型好的輪胎胎坯放入模具中進行硫化,具有加料不便、工序復雜、排氣困難等較多的問題。此外,由于非充氣輪胎獨有的結構特點,使得現有的制備充氣輪胎的模具難以應用。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非充氣安全輪胎硫化模具,通過在不同的位置設置型芯,使得本發明中模具制備的非充氣輪胎具備多種減震孔組合,可以根據輪胎不同載重量的需要進行組合,同時使非充氣輪胎具備載重量大、散熱好、重量輕的優點。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非充氣安全輪胎硫化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型芯,所述上模和下模的型腔5外設置有放置條狀胎面的胎面放置區4,所述硫化模具的型腔內圓周上設置至少3個由位于上模型腔的第一上型芯11和位于下模型腔的第一下型芯21組成的用于成型第一減震孔的第一型芯,所述第一型芯周向均勻分布,模具型腔外圓周上設置與第一型芯相對應的由位于上模型腔的第二上型芯12和位于下模型腔的第二下型芯22組成的用于成型第二減震孔的第二型芯,第一型芯和第二型芯弓形方向相反,第一型芯的橫截面積之和小于第二型芯的橫截面積之和。
優選的,所述第一型芯為半月形,第二型芯為弧形,第一型芯弓形方向朝向外環,第二型芯弓形方向朝向內環,兩型芯的中心線在同一直線上。
進一步優選的,第一型芯的半徑R1<第二型芯的半徑R2,80°≤第一型芯的弦切角α1≤100°,40°≤第二型芯的弦切角α2≤90°。
本發明模具型芯的配置方式,使得該模具制備的輪胎具備相互配合的第一減震孔和第二減震孔,可以降低輪胎的重量,并快速散失較厚的輻板在輪胎行駛過程中因反復變形而產生的熱量,提高輪胎的使用壽命,兩減震孔中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并且沿輪胎徑向分布,提高了輪胎徑向的減震效果和抗沖擊性,增強了輪胎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優選的,所述硫化模具還包括由位于上模型腔的第三上型芯13和位于下模型腔的第三下型芯21組成的用于成型第三減震孔的第三型芯,第三型芯設置于第一型芯和第二型芯之間,沿周向分布,均勻的設置在第一型芯的間隙內,50°≤第三型芯的弦切角α3≤90°,第三型芯弓形方向朝向內環,第一型芯的半徑R1≤第三型芯R3的半徑<第二型芯的半徑R2。
通過模具中第三型芯的設計,可以使采用本發明模具制備的輪胎具備第三減震孔,該減震孔的存在可以減輕輪胎的重量,并且提高散熱效果,均勻輻板厚度,從而提高輪胎的使用壽命和減震效果。
優選的,所述硫化模具還包括由位于上模型腔的第四上型芯和位于下模型腔的第四下型芯組成的用于成型第四減震孔的第四型芯,第四型芯沿徑向分布,設置于第二型芯和第三型芯之間,沿著第二型芯的中心與第一型芯中心連線左右對稱分布,且任一兩個對稱的第四型芯與第二型芯共同形成第一“Y”形結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青島科技大學,未經青島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22474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