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MIMO干擾信道中的空時處理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510097774.5 | 申請日: | 2015-03-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753648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9-08 |
| 發(fā)明(設(shè)計)人: | 田心記;張延良;許焱平;孟慧;雒芬;楊冬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河南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L1/06 | 分類號: | H04L1/06 |
| 代理公司: | 鄭州紅元帥專利代理事務(wù)所(普通合伙)41117 | 代理人: | 楊妙琴 |
| 地址: | 454000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mimo 干擾 信道 處理 方案 | ||
1.MIMO干擾信道中的空時處理方法,適用于三個發(fā)送端和三個接收端的干擾信道,且每個發(fā)送端和每個接收端都配置4根天線,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A,發(fā)送端1對其調(diào)制信號a1、a2、a3、a4、a5、a6、a7和a8進行空時編碼,得到2×2的碼字A1和A2,發(fā)送端2對其調(diào)制信號b1、b2、b3、b4、b5、b6、b7和b8進行空時編碼,得到2×2的碼字B1和B2,發(fā)送端3對其調(diào)制信號c1、c2、c3、c4、c5、c6、c7和c8進行空時編碼,得到2×2的碼字C1和C2,然后三個用戶分別將碼字組合并且引入零矩陣,得到4×6的碼字并且發(fā)送出去,具體過程如下:
A1,發(fā)送端1對其調(diào)制信號a1、a2、a3、a4、a5、a6、a7和a8進行空時編碼,得到2×2的碼字A1和A2,其中,θ的取值使得A1和A2的元素非零,(·)*表示共軛;
A2,發(fā)送端2對其調(diào)制信號b1、b2、b3、b4、b5、b6、b7和b8進行空時編碼,得到2×2的碼字B1和B2,其中,θ的取值使得B1和B2的元素非零,(·)*表示共軛;
A3,發(fā)送端3對其調(diào)制信號c1、c2、c3、c4、c5、c6、c7和c8進行空時編碼,得到2×2的碼字C1和C2,其中,θ的取值使得C1和C2的元素非零,(·)*表示共軛;
A4,發(fā)送端1將碼字A1和A2進行組合并且引入零矩陣,得到4×6的碼字A,其中,02×2表示2×2的零矩陣;
A5,發(fā)送端2將碼字B1和B2進行組合并且引入零矩陣,得到4×6的碼字B,其中,02×2表示2×2的零矩陣;
A6,發(fā)送端3將碼字C1和C2進行組合并且引入零矩陣,得到4×6的碼字C,其中,02×2表示2×2的零矩陣;
A7,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發(fā)送端1發(fā)送A,發(fā)送端2發(fā)送B,發(fā)送端3發(fā)送C;
B,接收端1根據(jù)發(fā)送端1到接收端1的信道矩陣H11和發(fā)送端2到接收端1的信道矩陣H12計算發(fā)送端1發(fā)送的信號對應(yīng)的等效信道矩陣Q11和Q12,具體過程如下:
B1,接收端1用H1表示H11的前兩列組成的矩陣,用H2表示H11的后兩列組成的矩陣,用H3表示H12的前兩列組成的矩陣,令且
B2,接收端1根據(jù)H1、H2和H3得到G111、G112、G113、G121、G122、G123、G131、G132、G133、G141、G142和G143,(·)*表示共軛
B3,接收端1根據(jù)G111、G112、G113、G121、G122、G123、G131、G132、G133、G141、G142和G143得到P11、P12、P13和P14,(·)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B4,接收端1根據(jù)P11、P12、P13和P14計算得到對應(yīng)的等效信道矩陣Q11和對應(yīng)的等效信道矩陣Q12,(·)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C,接收端2根據(jù)發(fā)送端1到接收端2的信道矩陣H21和發(fā)送端2到接收端2的信道矩陣H22計算發(fā)送端2的部分發(fā)送信號對應(yīng)的等效信道矩陣Q21,具體過程如下:
C1,接收端2用D1表示H21的前兩列組成的矩陣,用D2表示H21的后兩列組成的矩陣,用D3表示H22的前兩列組成的矩陣,令且
C2,接收端1根據(jù)D1、D2和D3得到G211、G212、G213、G221、G222、G223、G231、G232、G233、G241、G242和G243,(·)*表示共軛;
C3,接收端2根據(jù)G211、G212、G213、G221、G222、G223、G231、G232、G233、G241、G242和G243得到P21、P22、P23和P24,(·)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C4,接收端2根據(jù)P21、P22、P23和P24計算得到對應(yīng)的等效信道矩陣Q21,(·)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D,接收端2根據(jù)發(fā)送端2到接收端2的信道矩陣H22和發(fā)送端3到接收端2的信道矩陣H23計算發(fā)送端2的部分發(fā)送信號對應(yīng)的等效信道矩陣Q22,具體過程如下:
D1,接收端2用E2表示H23的前兩列組成的矩陣,用E3表示H23的后兩列組成的矩陣,用E1表示H22的后兩列組成的矩陣,令且
D2,接收端2根據(jù)E1、E2和E3得到G311、G312、G313、G321、G322、G323、G331、G332、G333、G341、G342和G343,(·)*表示共軛;
D3,接收端2根據(jù)G311、G312、G313、G321、G322、G323、G331、G332、G333、G341、G342和G343得到P31、P32、P33和P34,(·)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D4,接收端2根據(jù)P31、P32、P33和P34計算得到對應(yīng)的信道矩陣Q22,(·)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E,接收端3根據(jù)發(fā)送端2到接收端3的信道矩陣H32和發(fā)送端3到接收端3的信道矩陣H33計算發(fā)送端3發(fā)送的信號對應(yīng)的等效信道矩陣Q31和Q32,具體過程如下:
E1,接收端3用F1表示H33的前兩列組成的矩陣,用F2表示H33的后兩列組成的矩陣,用F3表示H32的后兩列組成的矩陣,令且
E2,接收端3根據(jù)F1、F2和F3得到G411、G412、G413、G421、G422、G423、G431、G432、G433、G441、G442和G443,(·)*表示共軛;
E3,接收端3根據(jù)G411、G412、G413、G421、G422、G423、G431、G432、G433、G441、G442和G443得到P41、P42、P43和P44,(·)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E4,接收端3根據(jù)P41、P42、P43和P44計算得到對應(yīng)的信道矩陣Q31和對應(yīng)的信道矩陣Q32,(·)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F,接收端1處理其接收信號Y1,得到接收信號的等效表達形式X11和X12,具體過程如下:
F1,接收端1用Y11表示Y1的前兩列對應(yīng)的矩陣,根據(jù)Y11得到向量y11、y21、y31和y41,表示Y11的第i1行第m1列的元素,m1=1,2,i1=1,2,(·)*表示共軛;
F2,接收端1用G113和G123處理y11和y21,得到(·)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F3,接收端1用G133和G143處理y31和y41,得到(·)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F4,接收端1用P12和P14處理z11和z12,得到(·)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F5,接收端1用P11和P13處理z11和z12,得到(·)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G,接收端2處理其接收信號Y2的前兩列,得到接收信號的等效表達形式X21,具體過程如下:
G1,接收端2用Y12表示Y2的前兩列對應(yīng)的矩陣,根據(jù)Y12得到向量y12、y22、y32和y42,表示Y12的第i2行第m2列的元素,m2=1,2,i2=1,2,(·)*表示共軛;
G2,接收端2用G211和G221處理y12和y22,得到(·)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G3,接收端2用G231和G241處理y32和y42,得到(·)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G4,接收端2用P21和P23處理z21和z22,得到(·)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H,接收端2處理其接收信號Y2的后兩列,得到接收信號的等效表達形式X22,具體過程如下:
H1,接收端2用Y22表示Y2的后兩列對應(yīng)的矩陣,根據(jù)Y22得到向量y13、y23、y33和y43,表示Y22的第i3行第m3列的元素,m3=1,2,i3=1,2,(·)*表示共軛;
H2,接收端2用G313和G323處理y13和y23,得到(·)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H3,接收端2用G333和G343處理y33和y43,得到(·)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H4,接收端2用P32和P34處理z31和z32,得到(·)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I,接收端3處理其接收信號Y3,得到接收信號的等效表達形式X31和X32,具體過程如下:
I1,接收端3用Y23表示Y3的后兩列對應(yīng)的矩陣,根據(jù)Y23得到向量y14、y24、y34和y44,表示Y11的第i4行第m4列的元素,m4=1,2,i4=1,2,(·)*表示共軛;
I2,接收端3用G413和G423處理y14和y24,得到(·)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I3,接收端3用G433和G443處理y34和y44,得到(·)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I4,接收端3用P42和P44處理z41和z42,得到(·)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I5,接收端3用P41和P43處理z41和z42,得到(·)H表示共軛轉(zhuǎn)置,||·||表示范數(shù);
J,3個接收端分別譯碼,具體過程如下:
J1,接收端1以作為等效發(fā)送信號,以Q11作為等效信道矩陣,以X11作為等效接收信號,譯碼ai,i=1,2,3,4;
J2,接收端1以作為等效發(fā)送信號,以Q12作為等效信道矩陣,以X12作為等效接收信號,譯碼ai,i=5,6,7,8;
J3,接收端2以作為等效發(fā)送信號,以Q21作為等效信道矩陣,以X21作為等效接收信號,譯碼bi,i=1,2,3,4;
J4,接收端2以作為等效發(fā)送信號,以Q22作為等效信道矩陣,以X22作為等效接收信號,譯碼bi,i=5,6,7,8;
J5,接收端3以作為等效發(fā)送信號,以Q31作為等效信道矩陣,以X31作為等效接收信號,譯碼ci,i=1,2,3,4;
J6,接收端3以作為等效發(fā)送信號,以Q32作為等效信道矩陣,以X32作為等效接收信號,譯碼ci,i=5,6,7,8。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河南理工大學,未經(jīng)河南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097774.5/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