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桑葉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510071502.8 | 申請日: | 2015-02-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666427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6-03 |
| 發明(設計)人: | 唐澤光 | 申請(專利權)人: | 唐澤光 |
| 主分類號: | A61K36/605 | 分類號: | A61K36/605 |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專利商標事務所 45102 | 代理人: | 王又旺 |
| 地址: | 545006 廣西壯族***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桑葉 主要 活性 成分 提取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活性成分提取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桑葉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
背景技術
桑葉作為藥食兩用的中藥材,常用于和其他中藥組方配合治療糖尿病。日本學者首先發現的桑葉中的多羥基生物堿具有和糖類似的結構,能夠可逆抑制小腸中的二糖水解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減少進入血液的葡萄糖量,降低餐后血糖。這類生物堿具有和目前臨床使用的阿卡波糖類似的結構和作用機理。同時,研究證明,α-糖苷酶抑制劑還具有抗肥胖、抗病毒的治療作用。另外,有大量文獻報道桑葉中還含有具有降血糖功效的黃酮活性成分。
目前,桑葉中生物堿和黃酮成分主要采用大孔吸附樹脂和陽離子交換樹脂連續使用的方式來提取,該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即桑葉有效成分提取利用不完全,或者不能通過一次吸附分離全部主要有效成分。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桑葉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這種提取方法可以解決桑葉中生物堿和黃酮物質提取率低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本桑葉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桑葉烘干粉碎,過分子篩,得到桑葉粉末,備用;
B、將所述桑葉粉末轉入萃取罐中進行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調節萃取壓力和二氧化碳流速,萃取物進行兩級減壓分離,調節一級分離釜和二級反應釜的壓力和溫度,收集產物,備用;
C、按照體積比為1:3~5的比例,將B步驟得到的產物用乙醇溶液進行萃取,再按照體積比為1:2~5的比例,用含有氨的乙醇水溶液進行萃取,加熱濃縮,烘干,得到黃酮和生物堿。
上述技術方案中,更具體的方案還可以是:B步驟萃取壓力為25兆帕~50兆帕,一級分離釜壓力為13兆帕~20兆帕,二級分離釜壓力為7兆帕~10兆帕。
進一步的,B步驟二氧化碳流速為15千克/小時~23千克/小時。
更進一步的,B步驟萃取溫度為25℃~35℃。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主要采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一方面產物無殘留溶劑物質,從而防止了提取過程中對人體有害物的存在和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能夠較好保持萃取物的有效成分。
2、本發明提取工藝簡單,能夠一次得到主要活性成分,安全易行,提高效率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述:
實施例1
將1.18千克桑葉烘干粉碎,過分子篩,得到1千克桑葉粉末,轉入萃取罐中進行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設置萃取溫度為25℃~35℃,調節萃取壓力為25兆帕~50兆帕,二氧化碳流速15千克/小時~23千克/小時,將萃取物進行兩級減壓分離,調節一級分離釜壓力為13兆帕~20兆帕,二級反應釜的壓力為7兆帕~10兆帕,收集產物,加入0.6升乙醇溶液進行萃取,再加入0.4升含有氨的乙醇水溶液進行萃取,加熱濃縮,烘干,得到黃酮和生物堿。
實施例2
將11.3千克桑葉烘干粉碎,過分子篩,得到10.1千克桑葉粉末,轉入萃取罐中進行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設置萃取溫度為25℃~35℃,調節萃取壓力為25兆帕~50兆帕,二氧化碳流速15千克/小時~23千克/小時,將萃取物進行兩級減壓分離,調節一級分離釜壓力為13兆帕~20兆帕,二級反應釜的壓力為7兆帕~10兆帕,收集產物,加入8升乙醇溶液進行萃取,再加入7.5升含有氨的乙醇水溶液進行萃取,加熱濃縮,烘干,得到黃酮和生物堿。
實施例3
將20千克桑葉烘干粉碎,過分子篩,得到18.6千克桑葉粉末,轉入萃取罐中進行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設置萃取溫度為25℃~35℃,調節萃取壓力為25兆帕~50兆帕,二氧化碳流速15千克/小時~23千克/小時,將萃取物進行兩級減壓分離,調節一級分離釜壓力為13兆帕~20兆帕,二級反應釜的壓力為7兆帕~10兆帕,收集產物,加入20升乙醇溶液進行萃取,再加入19升含有氨的乙醇水溶液進行萃取,加熱濃縮,烘干,得到黃酮和生物堿。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唐澤光;,未經唐澤光;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07150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