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磷回收用陶粒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056710.0 | 申請日: | 2015-02-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744073B | 公開(公告)日: | 2016-11-23 |
| 發明(設計)人: | 謝發之;李海斌;圣丹丹;胡婷婷;汪雪春;謝志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建筑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9B3/00 | 分類號: | B09B3/00;C04B38/06 |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運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丁瑞瑞 |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回收 陶粒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磷回收用陶粒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陶粒是利用粘土、泥質巖石、工業廢料為主要原料,摻合少量黏結劑、添加劑等,經加工成?;蚍勰コ汕蜃詈笸ㄟ^焙燒等工藝過程而制成的一種人造輕骨料,其孔隙率高、密度小、抗堿集料反應等特點在社會生產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
目前,以粉煤灰、煤矸石等工業廢棄料燒制成陶粒的研究已應用于廢水磷處理,但是地鐵渣土或建筑渣土制成的陶粒還沒有相關研究報道。地鐵渣土作為地鐵交通建設中排除的固體廢棄物,占用大量土地、耗費大量場地建設和維護費用,裸露的地鐵渣土容易形成顆粒狀粉塵污染環境。因此,隨著地鐵建設的發展,地鐵渣土的處理將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但是與煤矸石、粉煤灰、生物污泥等常用于制備陶粒的坯料相比,地鐵渣土本身為不含污染源土壤,研究其合理的處理措施有其必要性。同時,我國是農業大國,秸稈作為農作物的副產品,儲量豐富。雖然早在上世紀就有研究人員開始注意其資源的潛在價值,但至今仍未得到充分利用,秸稈大多當做廢棄物掩埋或焚燒,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污染環境。特別是焚燒的處理方式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增加空氣中的顆粒微塵,不僅危害人的身體健康,而且會對局部大氣環境和氣候系統產生重要影響,嚴重時甚至會引發火災和影響交通狀況,造成 不可估計的損失。此外,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威脅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類的健康,而含磷廢水的不合理排放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污水深度處理除磷效率是控制水體富營養化的根本措施;同時磷是不可再生的主要肥源;研制經濟、高效的磷回收材料對水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專利號為CN102515830A的發明公布了一種可再生吸磷陶粒及其制備方法,陶粒制備過程燒結溫度為950~1100℃,吸附量為10~11mg/g,該發明所需燒結溫度高,磷吸附效果不理想;專利號為CN101935195B公布了一種具有堿緩釋功能的多孔除磷陶粒及其制備方法,該方法所需原料種類較多,制備工序繁瑣,制備條件苛刻、經濟成本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磷回收用陶粒及其制備方法,以克服現有技術制備陶粒需要溫度過高、制備工藝復雜、磷吸附效果不理想的問題;同時也實現了固體廢棄物的綜合資源化利用。
為實現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磷回收用陶粒,包括用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作:地鐵渣土50~80份,農作物秸稈0~30份,氧化鎂15~30份,黏結劑羧基纖維素0~5份,采用上述原料經過以下步驟制得:
(1)將農作物秸稈粉碎,將上述重量份數的原料進行研磨混合,得到混合料,然后按水固比1:0.3~0.5制成陶粒坯料;
(2)將陶粒坯料干燥2~4h,然后在100~200℃下保溫25~45min,再在300~500℃下燒結24~60min得到燒結物;
(3)將上述燒結物進行冷卻即得產物。
優選的,所述磷回收用陶粒包括用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作:地鐵渣土60~70份,農作物秸稈10~20份,氧化鎂18~26份,黏結劑羧基纖維素2~4份。
優選的,所述地鐵渣土用建筑渣土代替。
優選的,所述農作物秸稈為玉米、小麥、水稻、棉花、油菜或豆科類植物秸稈。
優選的,所述氧化鎂用堿式碳酸鎂、天然水鎂石礦廢物或菱鎂礦石代替。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上述磷回收用陶粒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具體步驟:
(1)按重量份數將地鐵渣土50~80份、農作物秸稈0~30份、氧化鎂15~30份、黏結劑羧基纖維素0~5份進行配比、粉碎和研磨,混合均勻制得混合料;
(2)將上述混合料和水按水固比1:0.3~0.5制成陶粒坯料;
(3)將陶粒坯料干燥2~4h,然后在100~200℃下保溫25~45min,再在300~500℃下燒結24~60min得到燒結物;
(4)將上述燒結物進行冷卻即得產物。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上述磷回收用陶粒的應用,將所述磷回收用陶粒用于吸附水體中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建筑大學,未經安徽建筑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05671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