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陰極界面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051929.1 | 申請日: | 2015-0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638109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6-20 |
| 發明(設計)人: | 解增旗;輦理;張文強;趙恒濤;馬於光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南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L51/46 | 分類號: | H01L51/46;H01L51/48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華學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陳文姬 |
| 地址: | 51064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有機 太陽能電池 陰極 界面 材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光電材料與器件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陰極界面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氧化鋅的能帶隙和激子束縛能較大,透明度高,有優異的常溫發光性能,在半導體領域的液晶顯示器、薄膜晶體管、發光二極管等產品中均有應用。此外,微顆粒的氧化鋅作為一種納米材料也開始在相關領域發揮作用。為了進一步提高氧化鋅在光電器件中的應用,必須實現對氧化鋅導電特性的控制和能帶工程,這就涉及了氧化鋅的摻雜。通過摻雜施主元素,氧化鋅的電導率可以提高幾個數量級,使得氧化鋅成為一種典型的透明導電氧化物可應用于發光器件、太陽能電池、光波導、傳感器、平板液晶顯示器和紅外反射器等領域,特別是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摻雜氧化鋅的高導電性能夠滿足大面積加工所需要的厚度不敏感要求。
有機太陽能電池由于其原料價格低,重量輕,可制備柔性器件,以及可溶液加工性進一步降低其制作成本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科學界對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也日趨熱烈。目前實驗室中制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已經超過10%,但是在實驗室制備有機太陽電池的技術并不能夠直接用于規模化生產。為了實現有機太陽電池的規模化生產,必須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主要包括:提高器件穩定性、溶劑環境友好、提高器件性能、界面層和活性層厚度不敏感、原料價格便宜等。一般來講,常規有機太陽能電池由襯底,陽極(陰極)界面層、光活性層、陰極(陽極)界面層、金屬電極依次層疊構成。由于已經產業化的PEDOT:PSS以及MoO3作為陽極界面具有很好的性能,所以開發合適的陰極界面層對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和穩定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參考本申請人等2013年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書,申請號:201310088849.4,專利名稱:一種倒置結構的有機/聚合物太陽電池)。
由于陰極界面層對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重要作用,人們在制備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陰極界面領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包括金屬鹽(例如碳酸銫,氟化銫),n型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鋅,氧化鈦)和共軛聚合物電解質。然而,這些界面存在一個難以大規模加工的問題不能適合商業化生產。我們以最經典的基于PTB7:PC71BM為光活性層的有機太陽電池為例,利用共軛聚合物電解質作為陰極界面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在實驗室制備的器件中超過9%,但是這種共軛聚合物電解質界面的厚度必需介于5nm到10nm之間才能獲得高器件效率,如果超過10nm厚度以后電池的性能將發生非常嚴重的降低,比如14nm時能量轉換效率將由9%降為0.03%。在工業生產中是很難制備如此薄的界面或者難以保證薄膜的均一性。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點與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陰極界面材料,著提高有機太陽能太陽電池的性能。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陰極界面材料的制備方法,顯著降低規模化生產難度與成本。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陰極界面材料,所述陰極界面材料為含有酰亞胺基團的有機化合物摻雜的氧化鋅薄膜;所述酰亞胺基團具有以下結構:
其中,式中:n=1,2,3;R1、R2為H、氨基或吡啶基團:X1~X4為H、F、Cl、Br、CN、C1~C20的烷基、吡啶氧基或可取代的苯氧基(包括取代苯氧基和未取代苯氧基)。
所述含有酰亞胺基團的有機化合物為含有酰亞胺基團的小分子化合物或含有酰亞胺基團的聚合物。
所述吡啶氧基為鄰位、間位或對位的吡啶氧基。
所述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陰極界面材料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將含有酰亞胺基團的有機化合物溶入氧化鋅溶液或氧化鋅的前驅體溶液中,采用溶液加工技術制備成薄膜;
其中,含有酰亞胺基團的有機化合物與氧化鋅的質量比為0.1:100至10:100。
所述氧化鋅溶液為將氧化鋅溶解在有機溶劑或無機溶劑或有機無機混合溶劑中形成。
所述氧化鋅的前驅體溶液為將鋅鹽溶解在有機溶劑或無機溶劑或有機無機混合溶劑中形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和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南理工大學,未經華南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05192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H01L 半導體器件;其他類目中不包括的電固體器件
H01L51-00 使用有機材料作有源部分或使用有機材料與其他材料的組合作有源部分的固態器件;專門適用于制造或處理這些器件或其部件的工藝方法或設備
H01L51-05 .專門適用于整流、放大、振蕩或切換且并具有至少一個電位躍變勢壘或表面勢壘的;具有至少一個電位躍變勢壘或表面勢壘的電容器或電阻器
H01L51-42 .專門適用于感應紅外線輻射、光、較短波長的電磁輻射或微粒輻射;專門適用于將這些輻射能轉換為電能,或者適用于通過這樣的輻射進行電能的控制
H01L51-50 .專門適用于光發射的,如有機發光二極管
H01L51-52 ..器件的零部件
H01L51-54 .. 材料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