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電磁力加載的霍普金森壓桿實驗設備控制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050378.7 | 申請日: | 2015-0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678853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9-26 |
| 發明(設計)人: | 曹增強;韓超眾;楊柳;左楊杰;王杰;臧傳奇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北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5B19/042 | 分類號: | G05B19/042;G01N3/317 |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業大學專利中心61204 | 代理人: | 王鮮凱 |
| 地址: | 710072 ***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磁力 加載 霍普金森壓桿 實驗 設備 控制系統 | ||
1.一種基于電磁力加載的霍普金森壓桿實驗設備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人機交互控制單元、電容量調節控制單元、加載方式控制單元、放電線圈溫度控制單元、電容充電控制單元、電容放電控制單元、泄流控制單元、實驗數據采集控制單元和安全控制單元;
人機交互控制單元由計算機、HMI設備、可編程控制器及模擬量I/O模塊構成,四部分通過以太網通信接口相互連接,用于控制實驗過程,顯示設備運行狀態,處理、顯示及保存實驗數據;
電容量調節控制單元由電容量調節觸發器、脈沖電容器及真空交流接觸器J1~J7構成,用于調節電容量,以此控制應力波脈沖寬度;可編程控制器與電容量調節觸發器、電容充電主電路順次連接;
加載方式控制單元由加載方式觸發器、單軸接觸器及雙軸接觸器構成,用于控制霍普金森壓桿實驗單/雙軸不同的加載方式;可編程控制器與加載方式觸發器、電容放電主電路順次連接;
放電線圈溫度控制單元由流量控制器、溫度變送器、空氣流量計構成,用于控制放電線圈溫度,保證相同情況下應力波脈沖的一致性;可編程控制器與模擬量I/O模塊、流量控制器、應力波發生器、溫度變送器/空氣流量計、模擬量I/O模塊順次連接形成回路,壓縮空氣與流量控制器、應力波發生器順次連接;所述溫度變送器包括縱向溫度變送器ST1和橫向溫度變送器ST2;
電容充電控制單元由充電觸發器、電容充電主電路、電壓變送器TV1、電流變送器TA1構成,用于控制應力波脈沖幅值;可編程控制器與模擬量I/O模塊、充電觸發器、電容充電主電路、電壓變送器TV1/電流變送器TA1、模擬量I/O模塊順次連接形成回路;
電容放電控制單元由放電觸發器、電容放電主電路、電壓傳感器、應力波發生器構成,用于產生應力波脈沖;可編程控制器與放電觸發器、電容放電主電路、電壓傳感器、模擬量I/O模塊順次連接形成回路,電容放電主電路、應力波發生器順次連接;
泄流控制單元由泄流觸發器、泄流接觸器構成,用于釋放脈沖電容器組C4中儲存的能量;可編程控制器與泄流觸發器、電容放電主電路、電壓傳感器、模擬量I/O模塊順次連接形成回路;
實驗數據采集控制單元由應力波發生器、實驗臺、Rogowski線圈、積分器、電阻應變片、超動態應變儀和高速數據采集器構成,用于測量脈沖電容器組C4放電電流大小和材料的應變率大小;應力波發生器、實驗臺順次連接,實驗臺、Rogowski線圈、積分器、高速數據采集器順次連接,實驗臺、電阻應變片、超動態應變儀、高速數據采集器順次連接,高速數據采集器與計算機通過USB接口相互連接;所述電阻應變片包括第一電阻應變片(15)、第二電阻應變片(16)、第三電阻應變片(17)和第四電阻應變片(18);
安全控制單元由充電完成指示燈、過壓指示燈、過流指示燈、過溫指示燈、閃光蜂鳴器、安全監控器構成,用于顯示設備運行狀態,保證設備安全可靠地運行;充電完成指示燈、過壓指示燈、過流指示燈、過溫指示燈、閃光蜂鳴器分別與可編程控制器連接,電容充電主回路、電容放電主回路、實驗臺分別與安全監控器連接,安全監控器、可編程控制器順次連接;
電容量調節觸發器、真空交流接觸器J1~J7、脈沖電容器C1~C3構成電容量調節控制單元;可編程控制器與電容量調節觸發器、真空交流接觸器J1~J7、脈沖電容器C1~C3順次連接;可編程控制器通過輸出端子輸出控制信號至電容量調節觸發器,電容量調節觸發器控制對應的真空交流接觸器J1~J7使之閉合,脈沖電容器C1~C3與真空交流接觸器J1~J7相互組合構成不同電容量的脈沖電容器組C4;
變壓器TM1、整流晶閘管M1~M2、限流電阻R1、濾波電感L1、脈沖電容器組C4、整流二極管D1~D2順次連接形成回路構成電容充電主回路,電壓表與電壓變送器TV1均并聯在脈沖電容器組C4兩端,電流變送器TA1連接在脈沖電容器組C4與整流二極管D1~D2之間;充電觸發器、電容充電主電路、電壓變送器TV1、電流變送器TA1構成電容充電控制單元;可編程控制器與模擬量I/O模塊、充電觸發器、電容充電主電路、電壓變送器TV1/電流變送器TA1、模擬量I/O模塊順次連接形成回路;可編程控制器通過模擬量I/O模塊、充電觸發器控制整流晶閘管M1~M2的通斷,從而對脈沖電容器組C4進行充電或停止充電;電容充電控制單元采用專家自整定串級PID控制器;
加載方式觸發器、雙軸加載接觸器J9、單軸加載接觸器J10、構成加載方式控制單元;可編程控制器與加載方式觸發器、電容放電主回路順次連接;雙軸加載接觸器J9分別于放電晶閘管M3、縱向放電線圈(3)連接,單軸加載接觸器J10一端與放電晶閘管M3連接,另一端分別與縱向放電線圈(3)、橫向放電線圈(8)連接;可編程控制器通過輸出端子輸出控制信號至加載方式觸發器;加載方式觸發器控制雙軸加載接觸器J9或單軸加載接觸器J10使之閉合;
縱向溫度變送器ST1的測量端與縱向放電線圈(3)緊密貼合,橫向溫度變送器ST2的測量端與橫向放電線圈(8)緊密貼合;所述的流量控制器、縱向溫度變送器ST1、橫向溫度變送器ST2、空氣流量計構成放電線圈溫度控制單元;可編程控制器與模擬量I/O模塊、流量控制器、電容放電主回路、縱向溫度變送器ST1/橫向溫度變送器ST2/空氣流量計、模擬量I/O模塊順次連接形成回路;可編程控制器通過模擬量I/O模塊輸出控制信號對流量控制器進行控制,流量控制器根據控制信號調節氣壓閥門的大小,從而控制縱向放電線圈(3)和橫向放電線圈(8)的溫度;
當雙軸加載時,脈沖電容器組C4、放電晶閘管M3、雙軸加載接觸器J9、縱向放電線圈(3)、橫向放電線圈(8)、放電電阻R3順次連接形成回路構成電容放電主回路,在脈沖電容器組C4兩端并入續流二極管D3;所述的放電觸發器、電容放電主回路、電壓變送器TV1、應力波發生器構成電容放電控制單元;可編程控制器與放電觸發器、電容放電主回路、電壓變送器TV1、模擬量I/O模塊順次連接形成回路;可編程控制器通過輸出端子輸出控制信號至放電觸發器;放電觸發器輸出觸發脈沖對放電晶閘管M3進行觸發使之導通,脈沖電容器組C4通過縱向放電線圈(3)和橫向放電線圈(8)進行放電;縱向驅動線圈(4)與縱向放電線圈(3)相互貼緊,橫向驅動線圈(9)與橫向放電線圈(8)相互貼緊,從而產生排斥力,即電磁力;該電磁力在縱向應力放大器(5)與橫向應力放大器(10)的輸入端形成應力波脈沖;
脈沖電容器組C4、泄流接觸器J8、泄流電阻R2順次連接并構成電容-電阻泄流回路;所述的泄流觸發器、泄流接觸器J8構成泄流控制單元;可編程控制器與泄流觸發器、電容放電主回路回路順次連接;可編程控制器通過輸出端子輸出控制信號至泄流觸發器;泄流觸發器使泄流接觸器J8觸點閉合,脈沖電容器組C4存儲的能量通過泄流電阻R2釋放;
縱向放電線圈(3)通過螺栓連接固定在縱向放電線圈基座(2)上;橫向放電線圈(8)通過螺栓連接固定在橫向放電線圈基座(7)上;縱向驅動線圈(4)通過螺栓連接固定在縱向應力波放大器(5)上;橫向驅動線圈(9)通過螺栓連接固定在橫向應力波放大器(10)上;縱向導向軸(1)通過螺紋連接在縱向應力波放大器(5)上;橫向導向軸(6)通過螺紋連接在橫向應力波放大器(10)上;縱向入射桿(11)與縱向應力波放大器(5)通過螺紋連接,端面相互接觸;橫向入射桿(12)與橫向應力波放大器(10)通過螺紋連接,端面相互接觸;縱向透射桿(13)同軸安裝在縱向入射桿(11)的自由方向;橫向透射桿(14)同軸安裝在橫向入射桿(12)的自由方向;縱向入射桿(11)、縱向透射桿(13)、橫向入射桿(12)、橫向透射桿(14)之間留有放置試件(21)的空間;縱向緩沖器(19)安裝在縱向透射桿(13)的末端;橫向緩沖器(20)安裝在橫向透射桿(14)的末端;第一電阻應變片(15)粘貼在縱向入射桿(11)上;第二電阻應變片(16)粘貼在橫向入射桿(12)上;第三電阻應變片(17)粘貼在縱向透射桿(13)上;第四電阻應變片(18)粘貼在橫向透射桿(14)上;
Rogowski線圈(23)、積分器(24)、高速數據采集器(25)、計算機(26)順次連接,構成放電電流測量電路,Rogowski線圈(23)測量孔通過電容-放電線圈放電回路中的放電電纜;第一電阻應變片(15)、第二電阻應變片(16)、第三電阻應變片(17)、第四電阻應變片(18)分別與超動態應變儀(22)連接,超動態應變儀(22)、高速數據采集器(25)、計算機(26)順次連接,構成材料應變測量電路;
應力波發生器、實驗臺、Rogowski線圈(23)、積分器(24)、第一電阻應變片(15)、第二電阻應變片(16)、第三電阻應變片(17)、第四電阻應變片(18)、超動態應變儀(22)和高速數據采集器(25)構成實驗數據采集控制單元,用于測量脈沖電容器組C4放電電流大小和材料的應變率大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北工業大學,未經西北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050378.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