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通道式雙視角X射線安全檢查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510038551.1 | 申請日: | 2015-0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784733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7-20 |
| 發明(設計)人: | 王宇石;孔維武;王建榮;李東;李保磊 | 申請(專利權)人: |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北京中盾安民分析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23/04 | 分類號: | G01N23/04;G01V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海智圣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2 | 代理人: | 徐金偉 |
| 地址: | 100048***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通道 視角 射線 安全檢查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通道式雙視角X射線安全檢查裝置,屬于X射線安檢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全世界反恐形勢的日益嚴峻,各種類型的安全檢查設備不斷涌現,其中需求 量最大的還是針對旅客包裹的通道式X射線安全檢查設備。傳統類型的包裹安檢設備在與地 面、包裹輸送方向均正交的空間平面中形成X射線扇束,隨著包裹的不斷前進該射線扇束掃描 包裹的各個切片,從而形成包裹的透視圖像;為了獲得不同角度的觀察能力,在上述切片平 面內分別從不同方位進行透視成像,從而產生了各種雙視角、乃至多視角的設備,例如專利 公開號為US6088423、US20020176533、US20120177175、US20140192954等專利技術。此外, 為了獲得更豐富的包裹透視信息,業內提出了如下的設備方案:
1)用不同的視角實現不同的探測功能(例如普通的成像功能和散射成像功能),包括專 利公開號為US4870670、US20030169843、CN200820116180.X、CN201120167209.9等專利技術。
2)在接受第二個視角的掃描之前利用轉臺裝置把包裹轉到需要探測的角度,例如專利公 開號為US20030031293、US20120027171等專利,但是顯然需要復雜的機械結構且增加了設備 長度。
3)利用單個射線源,將其發出的X射線分成多個射線扇束,每個射線扇束形成一個視角, 例如專利公開號為CN200710130137.9、CN201110317048.1等專利。
4)存在多個射線源,每個射線源都形成多個射線扇束即多個視角,例如專利公開號為 US7020241、US7221732等專利。
5)可以形成雙目甚至多目的立體視覺成像,例如專利公開號為US7319737、 CN201310126813.0等專利。
上述的傳統的專利技術雖然視角眾多但是往往存在機械結構復雜、機體龐大、不適合小 型應用場所等問題,目前,在實際的安檢操作中仍以傳統的單、雙視角的安檢設備為主。
但是,在安全檢查的實際操作中發現,傳統的包裹安檢設備存在如下問題:
1.在視角成像的方向上,多個物體彼此遮擋會造成安檢員觀察的困難。
2.一些薄的物品,例如刀片、手機,下文簡稱片狀物,如果姿態接近平行于射線扇束的 平面,則其成像為一個細條,雖能夠成像但損失了關鍵信息。
3.雖然傳統雙視角設備能在包裹切片的平面中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例如采用底照和側照 方式透視包裹,但也存在如下問題:
1)由于包裹內物品擺放的客觀規律,在側照視角中物品重疊成像的現象非常嚴重,導致 側照視角的使用價值較低;
2)仍不能確保解決上述的片狀物成像為細條的問題,例如在包裹的前后側壁上貼有刀片, 則傳統雙視角設備的兩個視角均只能看到一條細線。
以上問題導致安檢員在進行包裹安檢時,經常需要將包裹按垂直地面的轉軸旋轉90度 (即橫過來)再次進行安全檢查,其目的就在于換一個角度觀察包裹,即不僅僅局限在同一 平面內換個視角,而是在整個空間范圍內徹底換一個角度進行觀察;但是這種操作方法將帶 來安檢效率的下降,降低了單位時間內旅客的客流量。
為此,有必要針對上述安檢操作中的實際問題,設計一種雙視角設備,在保證成本較低、 體積較小的前提下,該設備能為安檢員提供兩個互補性最佳的視角來觀察包裹、且兩視角具 有相似水平的觀察價值,從而基本消除了一個包裹需要進行兩次檢查的情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克服上述技術問題的通道式雙視角X射線安全檢查裝 置。本發明突破了傳統雙視角安檢設備的視角布局方案,在成本增加有限的情況下,充分滿 足了在進行包裹安檢時變換觀察角度的需求,具有優良的性價比,能夠有效替代現有的單視 角、雙視角的X射線安檢設備。本發明能夠讓安檢員采用兩個彼此相對且空間方位發生多個 維度變化的視角來觀察包裹內的物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北京中盾安民分析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北京中盾安民分析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03855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