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利用活體穿孔降噪竹林構建的降噪林帶及其構建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510035982.2 | 申請日: | 2015-0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542173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02 |
| 發(fā)明(設計)人: | 周國泉;倪涌舟;徐一清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農林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G23/00 | 分類號: | A01G23/00;A01G7/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1300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降噪 竹林 穿孔 構建 噪聲源 活體 竹子 林帶 多孔方式 內部空腔 綠化帶 單孔 竹身 包圍 | ||
本發(fā)明公開了利用活體穿孔降噪竹林構建的降噪林帶及其構建方法,選擇竹林中2或2年生以上的竹子,在竹身面向噪聲源的一側穿孔;穿孔可選擇單孔或多孔方式。所述竹林分布在噪聲源的一側或兩側,或者將噪聲源包圍在竹林中,利用竹子本身存在的內部空腔,在活體竹身上穿孔,極大提高了竹林降噪綠化帶的降噪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利用活體穿孔降噪竹林構建的降噪林帶及其構建方法,具體是一種通過在活體竹子上穿孔構建的降噪林帶,以及利用該降噪林帶來降低環(huán)境噪聲的方法。
背景技術
利用綠化帶消減交通噪聲是目前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成行列栽植于道路兩旁的綠化帶不僅能夠有效地吸收和反射聲能從而降低道路沿線的噪聲污染,還可以擴大城市的綠化面積、增加綠量、滯塵釋氧、改善城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其他降噪設施所無法比擬的生態(tài)功能。目前降噪綠化帶的構建主要以喬木和灌木為主,喬木和灌木價格較高,生長較慢,達到降噪所需的成林密度時間較長,而竹子種類繁多,形態(tài)多樣,一些常見的竹種如雷竹、哺雞竹、叢生竹等價格較為便宜,而且生長迅速,將其應用到構建降噪綠化帶上能極大降低綠化帶的構建成本,提高綠化帶的成型速度。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通過在活體竹子上穿孔來達到降低環(huán)境噪聲的竹林培育方法。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利用活體穿孔降噪竹林構建降噪林帶的方法,選擇竹林中2或2年生以上的竹子,在竹身面向噪聲源的一側穿孔;穿孔可選擇單孔或多孔方式。
所述的方法,所述竹林分布在噪聲源的一側或兩側,或者將噪聲源包圍在竹林中。
所述的方法,穿單孔時,孔應打在每一竹節(jié)的中部;穿多孔時,孔徑控制在1毫米以內,孔距不超過10毫米,單一竹節(jié)穿孔不宜過多,應控制在10個以內。
所述的方法,穿單孔時,孔徑的大小需根據(jù)竹子的桿莖和竹節(jié)長度進行確定,一般竹子桿莖40-50毫米、竹節(jié)長150-200毫米,穿孔的直徑為3-4毫米。
所述的方法,所述降噪竹林由雷竹、哺雞竹、叢生竹混合栽種構成;在臨近噪聲源一側使用叢生竹,栽種平行間距在2米,前后間距2米,栽種兩排,栽種時前后排相互交錯,即第二排栽種在第一排兩顆的中間;在叢生竹后方栽種雷竹或哺雞竹,栽種時密度在2株/平方米以上,栽種寬度5米。
所述的方法,穿孔后,為防止竹身病毒感染,應在孔頸部涂抹少量石蠟封閉,但不能阻塞吸聲孔。
所述的方法,竹子穿孔后,需防止吸聲孔被灰塵阻塞,應定期檢查;竹子穿孔后,竹身沿吸聲孔豎直方向上容易造成局部枯萎,因此應利用竹林的自我繁殖,每年適當砍伐更新部分穿孔的竹子。
上述任一所述的方法構建的降噪林帶,利用竹子本身存在的內部空腔,在活體竹身上穿孔,極大提高了竹林降噪綠化帶的降噪效果。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活體竹子上穿孔,構建單孔共振吸聲結構和多孔穿孔吸聲結構,能進一步提高降噪效果。此外,本活體穿孔降噪林帶在橫向上可根據(jù)噪聲源的寬度加以擴展。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降噪竹林栽種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竹身穿單孔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竹身穿多孔示意圖。
其中1.雷竹,2.哺雞竹,3.叢生竹,4.噪聲源,5.單孔,6.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農林大學,未經(jīng)浙江農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03598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