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煤巖指標生產高質量冶金焦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510020796.1 | 申請日: | 2015-01-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593028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5-06 |
| 發明(設計)人: | 張代林;王坤;張小勇;鄭明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0B57/04 | 分類號: | C10B57/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識律師事務所 32207 | 代理人: | 蔣海軍 |
| 地址: | 243002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指標 生產 質量 冶金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煉焦配煤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煤巖指標生產高質量冶金焦的煉焦配煤方法。本發明解決了煤巖學理論指導配煤煉焦在生產中難以操作,不能發揮煤巖學指導配煤煉焦優勢的問題。
背景技術
我國煤炭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煉焦煤僅占所有煤炭資源的然而生產冶金焦需要配入的焦煤、肥煤比例通常達50%以上。隨著高爐大型化,大容積高爐對冶金焦的質量要求更高,由于許多企業煉焦配煤仍以經驗配煤29%,而煉焦原料中不可或缺的焦煤和肥煤資源更少,分別占煉焦煤資源的23%、12%,為主,為了生產高質量冶金焦,常以增加肥煤和焦煤的配入比例的方式得以實現,但也會造成肥煤和焦煤的配入比例過大,增加了配煤成本,而冶金焦質量增加幅度較為有限的問題。煤巖配煤目前是最為科學的配煤方法,用煤巖指標指導煉焦配煤,有利于提高配煤科學性,這對減少優質煉焦煤資源的消耗,降低配煤成本有重要意義。
煤巖理論指導配煤可提高配煤的科學性,如專利CN?201010203653.1,一種生產低反應性、高熱強度焦炭的煤巖配煤煉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煤的鏡質體反射率不同分布區間的比例進行配比,控制各個區間(Rmax≤0.75、0.76~1.05、1.06~1.50、1.51~1.90、10~40%和≥1.91分布區間)比例,控制熔融比G/Vt(G為配煤粘結指數值,Vt(%)為配煤鏡質組組分含量)的比值在1.08~1.20之間。如專利CN02104195.4,利用煤巖分析進行配煤煉焦的方法,其特征為,是將參與配煤的單種煤配以惰性物模擬煉焦,得出該單種煤在不同惰性物含量時的強度指數a單和該單種煤與惰性物的最佳活惰比b單,根據a單和b單計算強度指數SI'和組成平衡指數CBI',并作出等強度曲線。應用時,只要測得配煤中各單種煤的活性組分含量,就可以計算出配煤的SI'和CBI'值,推測出焦炭的強度。該專利的煤巖配煤煉焦試驗方法是在阿莫索夫和施皮羅法的基礎上簡化得來的。如專利CN201210314984.1,一種適用于搗固煉焦的煤巖配煤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煉焦用單種煤的活惰比A/I、鏡質組最大平均反射率Rmax和鏡質組隨機反射率Re分布比例進行配比,要求滿足混配后的配合煤的活惰比A/I為2.0~2.5、配合煤的鏡質組最大平均反射率為1.00%~1.40%和配合煤的鏡質組隨機反射率Re分布直方圖連續。
以上幾種煉焦配煤方法存在以下兩點不足。其一是方法繁瑣,對測定結果準確性要求較高;其二是在實際配煤生產中難以實現,實用性不強。
發明內容
針對在頂裝煤煉焦工藝下要生產高質量冶金焦需提高肥煤和焦煤比例,而實際生產中有時肥煤和焦煤存在混煤現象,而且不同批次來煤其混煤程度不同,若僅通過控制肥煤和焦煤比例,難以保證冶金焦質量,有時也會造成肥煤和焦煤配入比例過高,增加了配煤成本的問題。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在頂裝煤煉焦工藝(普遍應用的、普通的)提供一種通過控制煉焦配合煤的煤巖指標和工藝指標,生產滿足大容積高爐需要的高質量冶金焦的方法。
為了實現以上技術目的,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的。
本發明一種利用煤巖指標生產高質量冶金焦的方法,通過控制配合煤的煤巖指標及其常規指標,使肥煤和焦煤控制在合適比例范圍,在頂裝煤煉焦工藝的基礎上,實現了生產高強度冶金焦的煉焦配煤方法,具體配煤方案是:
配合煤各種配入比例(按重量百分比計),1/3焦煤或氣煤(22~25):氣肥煤(8~15):肥煤(12~17):焦煤(35~44):瘦煤(9~10);配煤精確度98.5%以上;配合煤細度:入爐煤細度3mm以下占80%以上;配合煤水分:按重量百分比為10%~11%;
所述配合煤的常規指標指配合煤的揮發分指標、黏結性指標、最大膠質層厚度指標,所述配合煤的煤巖指標指配合煤鏡質組平均最大反射率Rmax在0.9%~1.5%間分布范圍所占比例,具體是:揮發分指標Vdaf控制不大于30%,黏結指數G控制不小于80,最大膠質層厚度Y控制不小于16mm,鏡質組平均最大反射率Rmax在0.9%~1.5%間分布范圍所占比例控制在48~62%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工業大學;,未經安徽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02079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劣質重油改質和制氫聯合加工方法
- 下一篇:由生物質制備甲烷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