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終端和用于同步其應用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80014301.8 | 申請日: | 2014-03-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210039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12 |
| 發明(設計)人: | 洪榮基;金吉蓮;樸容奭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星電子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G06F9/46 | 分類號: | G06F9/46;G06F15/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11105 | 代理人: | 錢大勇;蔡軍紅 |
| 地址: | 韓國*** | 國省代碼: | 韓國;KR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終端 用于 同步 應用 方法 | ||
提供了一種用在終端中的應用同步方法。該應用同步方法包括:獲取第一重復性同步操作的警報注冊請求,獲取與所述第一重復性同步操作的應用的相同應用相關聯的第二重復性同步操作的下一次運行時間,如果在所述第一重復性同步操作的所述警報注冊請求的警報時間和所述第二重復性同步操作的所述下一次運行時間之間的差小于或等于閾值,則根據所述第二重復性同步操作的所述下一次運行時間來調整所述第一重復性同步操作的所述警報注冊請求的所述警報時間,并且注冊經過調整的警報時間。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一種應用管理方法。更具體地,本公開涉及一種終端的應用同步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技術進步,移動通信系統已演進到除了早期的面向語音的服務之外還提供各種數據通信服務的水平。尤其是隨著諸如智能手機之類的增強終端以及增強數據速率網絡的引入,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享受各種數據服務。
諸如智能手機的增強終端支持各種應用,諸如郵件客戶端、社交網絡服務(SNS)客戶端和即時消息(IM)客戶端。這些應用能夠連接到網絡來與網絡實體(服務器)同步應用數據。為了實現應用數據的同步,應用以根據用戶偏好而配置的各個間隔執行數據同步。雖然典型地將同步間隔設置為5分鐘、15分鐘、30分鐘、1小時、4小時等,但是可以根據用戶意圖來自由地設置用于每個應用的同步間隔。如果用戶想要接收實時更新的數據,則優選的是將同步間隔設置為較小值。否則,如果用戶想要節約通信資源和電池電力,則可能優選的是將同步間隔設置為較長間隔。
增強終端以對相應應用配置的間隔向網絡實體(服務器)發送更新數據請求消息。響應于更新數據請求消息,服務器向增強終端發送所請求的數據。
如果增強終端未處于要求通信的狀態中,則優選的是在空閑模式中操作來減少電力消耗。每當各個應用執行更新時,終端必須從空閑模式轉變為活躍模式。因此,如果多個應用正在以它們各自的同步間隔運行,則在空閑模式和活躍模式之間的轉變可能頻繁地發生。同樣地,如果應用正在運行以兩個不同的同步間隔配置的至少兩個重復性操作,則這也會導致與至少兩個應用以不同的同步間隔運行相同的問題。
圖1是示出在根據相關領域的技術中的同步過程的示圖。
參照圖1,在郵件客戶端中注冊帳戶A、B和C。每個帳戶被配置為以15分鐘的間隔執行同步操作。帳戶A在時間3600秒開始同步操作,并且在時間3605秒結束同步操作。自同步結束的時間起15分鐘之后注冊警報來開始用于帳戶A的同步操作。之后,用于帳戶A的同步操作在時間4505秒重新開始。對于帳戶B和C執行相似的操作。
自用于帳戶A的第一次同步操作結束起8秒之后,用于帳戶B的同步操作重新開始。在用于一個應用(即郵件客戶端)的整個同步過程中,兩個陸續的同步操作之間的空閑時間是8秒、5秒、14分鐘35秒、10秒和14分鐘33秒。
根據如上所述的傳統技術,當在郵件客戶端中注冊有多個帳戶并且帳戶被配置有不同的同步間隔時,帳戶必須在不同的時間執行同步。因此,在終端上運行的應用(郵件客戶端)必須不規律地且非周期性地執行多個帳戶的同步操作。在這種情況中,終端必須為每一次同步操作在空閑模式和活躍模式之間轉變。當模式轉變次數增加時,這增加了信令開銷和電力消耗。例如,在第3代(3G)寬帶碼分多址(WCDMA)系統中,對于節約(preservation)模式轉變和無線電接入承載(RAB)重新配置交換35個控制消息。
因此,期望一種用于高效地同步應用的方法。
以上信息被提供作為背景信息,僅僅用于幫助對本公開的理解。至于以上任何是否可以用作本公開的現有技術,沒有進行任何確定,也沒有進行任何聲明。
發明內容
技術問題
本公開各方面將解決至少上述問題和/或缺點并且提供至少下述優點。因此,本公開一方面提供一種用于高效地同步應用的方法。
技術方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星電子株式會社,未經三星電子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8001430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