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新型建筑端墻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872200.1 | 申請日: | 2014-12-3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551519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8-12 |
| 發明(設計)人: | 朱廣屹 | 申請(專利權)人: | 吳江麥道紡織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29/02 | 分類號: | E02D2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風雅頌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于曉霞;于潔 |
| 地址: | 215228 江蘇省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建筑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端墻結構,具體涉及新型建筑端墻結構。
背景技術
端墻是擋土墻結構的一種,用于加固涵洞處路基或路堤的穩定;通常端墻結構現場施工的難度較大,對于施工人員的要求較高,且施工的周期長,造成勞動成本的增加。采用預制端墻單元組成端墻結構,有效縮短了施工周期,且現場施工模板也不需要;但在大降水量期間,端墻的后側所受的靜水壓力有可能導致端墻結構的移位,在端墻內部設置的水管也可能出現移位,造成端墻結構的損傷,嚴重時出現端墻塌陷。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施工周期短,端墻結構牢固,在雨水量大時,端墻結構因所受靜水壓力作用而不會移位,端墻內部的水管不會移位,排水效果好的建筑端墻結構。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建筑端墻結構,由預制端墻單元組成,所述預制端墻單元包括第一后壁、第二后壁、護板、左右側壁和護墻塊,所述側壁沿第一后壁向外延伸形成,所述護板沿第一后壁的底部與兩側壁相同方向延伸,側壁的底部位于護板上;所述第一后壁、第二后壁、護板和左右側壁是一體結構;所述第二后壁與第一后壁平行,第一后壁上設有孔一,第二后壁上設有與孔一在水平方向對齊的孔二;所述第一后壁與第二后壁通過左右兩后腔側壁連接,第一后壁、第二后壁和左右兩后腔側壁形成后腔;水管穿過孔二、后腔和孔一,所述水管在后腔中通過灌注混凝土而密封固定;所述護板中沿寬度方向設有槽,所述護墻塊插入槽中,末端位于?土層中,上表面與護板上表面平齊;所述左右側壁、第一后壁和護墻塊上表面均設有出水口,所述第一后壁的出水口與第二后壁上的出水口之間設有連通管。
作為優選,所述水管在后腔中通過灌注混凝土而密封,不需要另設灌注混凝土需要的框架;灌注后的混凝土有效的固定了水管在端墻單元中,而不會出現雨水量大時水管移位的情況。
作為優選,所述孔一、孔二與水管的橫截面的形狀尺寸相匹配;所述第一后壁與第二后壁之間的距離是9cm左右。
作為優選,所述槽的形狀尺寸與護墻塊的形狀尺寸匹配;所述護墻塊與槽之間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槽的兩端與左右兩側壁相隔等間距,所述護墻塊的寬度是30cm~45cm。
作為優選,土層中的水可通過出水口流進端墻結構中,減小端墻結構在雨水量大時受到的水流的作用力或是靜水壓力,從而防止了端墻結構的移位。
作為優選,所述連通管,有利于第一后壁后方的水通過出水口進入第一后壁中,進一步減小端墻所受的靜水壓力。
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可以預制,僅需要在現場放置水管和護墻塊,在水管與腔之間澆灌混凝土,但不需要特定澆灌混凝土的框架,有效縮短了施工周期,施工過程簡單;通過端墻中設置出水口,在雨水量大時,增大端墻結構本身的排水能力,從而有效減小端墻所受的靜水壓力作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其中,預制端墻單元10、第一后壁11、第二后壁12、左右側壁13、護板14、后腔側壁15、孔一16、后腔17、槽18、護墻塊19、出水口21
圖2是本實用新型結構側視圖
其中,預制端墻單元10、第一后壁11、第二后壁12、左右側壁13、后腔側壁15、后腔17、護墻塊19、水管22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結構作進一步說明。
一種新型建筑端墻結構,由預制端墻單元10組成,所述預制端墻單元10包括第一后壁11、第二后壁12、護板14、左右兩側壁13和護墻塊19,所述側壁13沿第一后壁11向外延伸形成,所述護板14沿第一后壁11的底部與左右側壁13相同方向延伸,左右側壁13的底部位于護板14上;左右側壁13與第一后壁11形成的夾角120°;所述第一后壁11、第二后壁12、護板14和左右側壁13是一體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后壁12與第一后壁11平行,第一后壁11上設有孔一16,第二后壁12上設有與孔一16在水平方向對齊的孔二。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后壁11與第二后壁12通過左右兩后腔側壁15連接形成后腔17;水管22穿過孔二、后腔17和孔一16,所述水管22在腔17中通過灌注混凝土而密封,灌注混凝土過程不需要另設灌注框架,降低了施工難度和強度;灌注后的混凝土有效的固定了水管22在端墻結構中,水量大時水管22在端墻結構中不會移位。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后壁11與第二后壁12之間的距離是9cm;所述孔一16、孔二與水管22的橫截面的形狀尺寸相匹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吳江麥道紡織有限公司,未經吳江麥道紡織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87220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抗滑樁樁間板墻的現澆施工結構
- 下一篇:圓形設備基礎地腳螺栓定位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