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濕法脫硫系統的耦合增效傳質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833024.0 | 申請日: | 2014-1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412058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6-24 |
| 發明(設計)人: | 謝芳;張貞良;呂志超;付強;徐小勇;朱曉雅;武玉真;潘曉雪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藍天求是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80 | 分類號: | B01D53/80;B01D53/5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邱啟旺 |
| 地址: | 310012 浙江省杭***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濕法 脫硫 系統 耦合 增效 傳質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系統的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種濕法脫硫系統的耦合增效傳質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大氣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和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大氣排放標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國家環境保護部2011年頒布了《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規定自2014年7月1日起,新建燃煤鍋爐尾氣中SO2排放限值為100mg/Nm3,重點區域排放限值為50mg/Nm3。國務院《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年-2020年)》對大氣污染物排放提出更嚴格的標準,東部地區新建燃煤鍋爐尾氣排放濃度基本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其中SO2不高于35?mg/Nm3),中部地區新建機組原則上接近或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鼓勵西部地區新建機組接近或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傳統的石灰石-石膏法工藝將面臨技術革新,才能滿足新標準的要求。
目前,主要的高效脫硫技術包括單塔雙循環技術、雙塔雙循環技術和單、雙托盤技術。單塔雙循環技術具有高效、穩定的優點,但缺點是造價高,比傳統脫硫系統造價提高10%-30%;雙塔雙循環技術作為單塔雙循環的延伸,適用于高硫煤和高脫硫效率的工程,但對兩個吸收塔的控制和場地的充裕性要求極高;單、雙托盤技術是在吸收塔入口和第一層噴淋層之間設置單個或兩個托盤,促進煙氣流場均勻化,增強氣液傳質效率,從而提高脫硫效率,但是圓孔托盤制造工藝復雜,系統阻力大,并且容易發生堵塞,降低系統運行可靠性。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高效脫硫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濕法脫硫系統的耦合增效傳質裝置,通過加裝在吸收塔入口和第一層噴淋層之間,一方面對吸收塔內煙氣流場進行整流均布,另一方面增強煙氣與漿液之間的碰撞,增大氣液接觸面積,增強氣液傳質,從而提高脫硫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濕法脫硫系統的耦合增效傳質裝置,安裝于入口煙道的上側和第一層噴淋層之間,距離入口煙道上側1~4m,采用鉸接直接和支撐梁固定;它包括湍流管道層和多孔板層,湍流管道層位于多孔板層的正下方,兩層之間的距離為100~800mm;湍流管道層包括若干平行布置的圓管,在多孔板層上與圓管軸線相對應的位置開有若干等距排布的開孔;所述多孔板層的開孔直徑為40~400mm,開孔率為30%~60%;所述湍流管道層的圓管管徑為50~150mm,圓管的軸線間距為管徑的1.5~2倍。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原煙氣經煙氣入口進入吸收塔,自下向上流動,石灰石漿液從噴淋層噴出,自上向下流動,氣液兩相經過耦合增效傳質裝置時發生均布、湍流、碰撞,氣液接觸面積增加、傳質效果增強,最終使得煙氣中的SO2被吸收的更加徹底,進一步提高脫硫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安裝位置及脫硫吸收塔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放大示意圖;
圖3為A-A向結構示意圖;
圖4為B-B向結構示意圖;
圖中,吸收塔1、耦合增效傳質裝置2、第一層噴淋層3、噴淋層4、除霧器5、湍流管道層6、多孔板層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子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本實施例子在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給出了具體的實施方式和詳細的實施結果,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子。
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濕法脫硫系統的耦合增效傳質裝置,包括湍流管道層6和多孔板層7,湍流管道層6位于多孔板層7的正下方,兩層之間的距離為100~800mm;湍流管道層6包括若干平行布置的圓管,在多孔板層7上與圓管軸線相對應的位置開有若干等距排布的開孔;所述多孔板層7采用合金或PP材質,開孔直徑為40~400mm,開孔率為30%~60%;所述湍流管道層6的圓管采用合金或PP材質,管徑為50~150mm,圓管的軸線間距為管徑的1.5~2倍
本裝置作為吸收塔1的零部件,安裝于入口煙道的上側和第一層噴淋層3之間,距離入口煙道上側1~4m,采用鉸接直接和支撐梁固定。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原煙氣從煙氣入口流入,石灰石漿液從第一層噴淋層3和噴淋層4噴出,氣、液兩相經過耦合增效傳質裝置2時,形成強烈的湍流和碰撞,實現煙氣中SO2的吸收脫除;脫除SO2后的煙氣繼續向上流動,流經除霧器5,最后從煙氣出口流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藍天求是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浙江藍天求是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83302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利于沖洗的超濾濾芯
- 下一篇:工業有機廢氣處理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