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表面具有微結構的超疏水后房型人工晶狀體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805424.0 | 申請日: | 2014-12-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364175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6-03 |
| 發明(設計)人: | 黃漢雄;陳安伏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南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F2/16 | 分類號: | A61F2/16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華學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謝靜娜 |
| 地址: | 51064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表面 具有 微結構 疏水 后房型 人工 晶狀體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人工晶狀體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表面具有微結構的超疏水后房型人工晶狀體。
背景技術
自然界中,荷葉和稻葉等葉子的表面均具有超疏水特性,導致該特性的兩個關鍵因素是表面幾何微納結構和低表面自由能。不同微結構的超疏水固體表面與水的潤濕特性存在差異。如具備超疏水低粘附特性的荷葉表面靜態水接觸角大于150°而滾動角小于5°,其自潔能力顯著,在細胞培養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該自潔能力在生物醫學上表現為防生物淤積能力,超疏水表面上的微結構使細胞與表面的接觸面積減少,粘附作用減弱,細胞增殖和遷移能力大幅降低,細胞呈現球狀的形態。
復明白內障患者視力再次下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是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后后發性白內障,尤其是嬰幼兒先天性白內障患者,術后后發性白內障導致不可治療的弱視。后發性白內障是白內障囊外摘除后或晶狀體損傷后,殘留的皮質或晶狀體上皮細胞遷移、增殖和轉分化形成的混濁,又稱后囊膜混濁(PCO),它是現代白內障囊外摘除后最常見的并發癥。雖然隨著白內障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新型人工晶狀體的問世,后發性白內障的發生率明顯降低,但對成人其仍維持在10%~20%,兒童則高達47%以上。目前針對PCO的治療(Nd:YAG激光)十分昂貴,且在切開混濁后囊膜的同時又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并發癥,如人工晶狀體的損傷、眼壓的升高、黃斑囊樣水腫、視網膜脫離、人工晶狀體偏位、虹膜出血、角膜水腫。因此,迫切需要一種能在手術中直接安全地應用并能有效抑制后發性白內障的方法。
為阻擋人晶狀體上皮細胞增殖并遷移至人工晶狀體后表面中心光學部,安全且穩定的物理結構設計被一致認為是最有前途的方法。現有技術通過在人工晶狀體主體邊緣實現直角邊緣設計,且主體邊緣要厚且支撐袢要薄。假如主體的邊緣太厚,會增加人工晶狀體的總體積,加大手術的難度;假如支撐袢太薄,它與囊之間的作用力太小,人工晶狀體在囊中會產生不穩定現象。但是,如果直角邊緣臺階落差太小,將對阻止晶體上皮細胞的遷移起不到作用。此外,現有的人工晶狀體光學部后凸不明顯(甚至為平面形狀),這會導致植入人眼中后在人工晶狀體后表面與人眼后囊之間留有較大空隙,既造成人工晶狀體的定位不穩固,也使術后易發生后囊混濁現象。然而,如何保證人工晶狀體在囊袋中的穩定性、降低后囊混濁的發生幾率、保證良好的成像質量、保證人工晶狀體在植入眼睛后能及時張開,不會發生支撐袢和光學部粘結在一起的現象,這些都是要綜合地顧及和平衡的各種因素。
專利號為ZL?201120165082.7的實用新型專利提供了一種人工晶狀體鏡片,在其外緣延伸出的連接袢上開有孔,孔內填充有藥物緩釋劑,植入眼內后可緩慢釋放藥物緩解PCO。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植入眼內后持續釋放藥物,無法人為控制釋放時間,治療針對性較低,且容易造成其他并發癥。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表面具有微結構的超疏水后房型人工晶狀體,該人工晶狀體可實現阻擋人晶狀體上皮細胞增殖并遷移至人工晶狀體主體的后表面,降低人工晶狀體植入后二次白內障的發病率。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表面具有微結構的超疏水后房型人工晶狀體,包括一個人工晶狀體主體和兩個支撐袢,兩個支撐袢對稱設置于人工晶狀體主體的外周。所述人工晶狀體主體包括光學部和外周部,所述光學部包括前凸起面和后凸起面,外周部包括前表面環形外周和后表面環形外周,前表面環形外周位于前凸起面的外周,后表面環形外周位于后凸起面的外周,前凸起面與前表面環形外周組成人工晶狀體主體的前表面,后凸起面與后表面環形外周組成人工晶狀體主體的后表面;后表面環形外周的表面分布有棱錐形雙級復合微結構,可抑制人晶狀體上皮細胞增殖并遷移至后表面中心光學部,抑制或減小后發性白內障的發生。
所述人工晶狀體主體為雙凸透鏡結構,其直徑為5.5~6.0mm,后凸起面的曲率半徑小于前凸起面的曲率半徑。
所述后表面環形外周的環帶寬度為0.5~0.7mm。
所述棱錐形雙級復合微結構由大微棱錐和小微棱錐交替分布構成。所述大微棱錐的頂部截面直徑為1~2μm、底部截面直徑為20~40μm、高度為30~70μm,相鄰兩個大微棱錐之間的間距為20~40μm,所述小微棱錐的頂部截面直徑為1~2μm、底部截面直徑為5~10μm、高度為10~20μ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南理工大學;,未經華南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80542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塑型鎖骨骨折固定背心
- 下一篇:電動牙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