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基于四波混頻全光波長轉換的光傳輸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787530.0 | 申請日: | 2014-12-1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496146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7-22 |
| 發明(設計)人: | 王會洪;孫志峰;劉翊楓;張敏明;張成;錢銀博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F1/35 | 分類號: | G02F1/35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漢永嘉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守仁 |
| 地址: | 430070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混頻 波長 轉換 傳輸 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新型涉及波分復用技術,具體來說是一種基于四波混頻(FWM)全光波長轉換技術的光傳輸設備。
背景技術
同步數字系列(SDH)傳輸系統過去十年內在電力通信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每增加一對SDH傳輸板卡,需占用一對光纜纖芯,由此這些傳統的SDH設備占用了大量的電力光纜纖芯,使部分光纜出現了纖芯卡口的狀況。新增光纜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且部分線路不具備重新敷設光纜的條件,由此給電力光纖通信發展帶來了嚴重制約。
目前,較為有效的解決方案是在電力通信中實施密集波分復用技術,但傳統的SDH設備并不具備直接升級為密集波分復用傳輸系統的能力,因此,采用基于四波混頻全光波長轉換技術,實現傳統SDH設備的密集波分復用共纖芯傳輸,以此節約傳輸纖芯,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四波混頻全光波長轉換的光傳輸設備。本實用新型基于四波混頻全光波長轉換技術,在傳統SDH設備上實現了密集波分復用技術,設備結構簡單合理,能有效節約傳輸纖芯,降低設備建設、維護成本,利于大規模工程應用和后期設備維護。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基于四波混頻全光波長轉換技術的光傳輸設備,包括依次相連的同步數字系列下行信號發送端、四波混頻全光波長轉換器、合波器、傳輸光纖、分波器、同步數字系列下行信號接收端。
所述的光傳輸設備,基于四波混頻全光波長轉換的光傳輸設備還包括上行光信號設備,且同步數字系列上行信號發送端與同步數字系列下行信號接收端在同一套同步數字系列設備中,同步數字系列上行信號接收端與同步數字系列下行信號發送端在同一套同步數字系列設備中,與同步數字系列上行信號發送端依次相連的包括與下行相同的四波混頻全光波長轉換器、合波器、傳輸光纖、分波器及同步數字系列上行信號接收端。
所述的光傳輸設備,四波混頻全光波長轉換器包括信號光源輸入端、泵浦光源、合波器、第一摻鉺光纖放大器、色散位移光纖、濾波器和第二摻鉺光纖放大器,信號光源、泵浦光源均與合波器相連,合波器、第一摻鉺光纖放大器、色散位移光纖、濾波器及第二摻鉺光纖放大器依次相連,信號光源輸入端外接需進行波長轉換的源信號,即與同步數字系列下行或上行信號發送端相連,四波混頻全光波長轉換器輸出端即為第二摻鉺光纖放大器輸出端,與合波器相連。
所述的光傳輸設備,同步數字系列下行或上行信號接收端還接有可調衰減器。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實用新型基于四波混頻技術,實現了對輸入信號速率、信號格式均透明的波長轉換,可使不同廠家、不同規格的SDH設備實現密集波分復用共纖芯傳輸,可有效節約傳輸纖芯。
附圖說明
圖1是四波混頻波長轉換原理圖。
圖2是光傳輸設備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1)四波混頻全光波長轉換器(FWM-WC)構建方法
如圖1所示,FWM-WC包括信號光源輸入端、泵浦光源(PUMP)、合波器、第一摻鉺光纖放大器(EDFA)、色散位移光纖(DSF)、濾波器及第二摻鉺光纖放大器(EDFA),信號光源、泵浦光源均與合波器相連,合波器、第一EDFA、色散位移光纖、濾波器及第二EDFA依次相連。FWM-WC信號光源輸入端接SDH信號發送端,輸出端即為第二EDFA輸出端。
工作流程如下:SDH輸出信號經FWM-WC輸入端和泵浦光源信號分別進入合波器,經合波器合波后一同進入第一EDFA進行放大,然后進入DSF,利用光纖中的四波混頻效應,產生轉換波長信號,然后經濾波器濾除殘余SDH源信號和泵浦光源信號,剩余的的波長轉換信號經第二EDFA放大后輸出。
FWM-WC輸出信號與輸入的SDH信號同相,其波長由下式決定:
fc=2fs-fp或fc=2fp-fs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未經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78753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