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管式紅外碳硫分析儀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776416.8 | 申請日: | 2014-12-1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269545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4-15 |
| 發明(設計)人: | 楊紹雨;鄭云頭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第四分析儀器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21/3563 | 分類號: | G01N21/3563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王玉梅 |
| 地址: | 211300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紅外 分析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元素分析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針對金屬及非金屬材料的管式紅外碳硫分析儀。
背景技術
紅外碳硫分析儀的工作原理為,利用樣品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氣體分子在紅外波段的選擇性吸收譜圖,來分析樣品中的碳硫含量。當特定波長的紅外光通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氣體后,能產生強烈的光吸收,此吸收規律由朗伯——比爾定律得出,并經公式換算可得到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百分含量,從而間接得到樣品材料中碳硫的百分含量。
現有的管式碳硫分析儀的在燃燒樣品時,特別是當樣品為生鐵等含碳量較高材料,由于所有使用器件和工作原理的限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釋放量不穩定,導致分析儀的檢測結果會產生較大誤差。
另外,現有管式碳硫分析儀的分析一般都采用化學工藝,樣品顆粒燃燒產生的灰塵經常造成管內氣路的堵塞,同時也會帶來對環境的污染。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通過改善管式紅外碳硫分析儀的結構組成,避免樣品燃燒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流量不穩定的缺陷,提高分析精度,同時避免樣品燃燒造成儀器氣路堵塞。
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管式紅外碳硫分析儀,包括依次連接的管式燃燒爐、取氣模塊、紅外碳硫分析模塊、計算機模塊,以及輸出端連接計算機模塊、用于稱量樣品重量的稱量模塊;
上述取氣模塊中設置有控制器以及依次連接的除塵倉、干燥器、貯氣瓶,除塵倉的入口連接管式燃燒爐的出口,貯氣瓶的入口上設置有進氣閥,出口上設置有排氣閥,控制器控制進氣閥和排氣閥的導通或關閉;
上述紅外碳硫分析模塊包括依次連接的紅外輻射接收池、探測器、AD采樣電路和數據處理電路;紅外輻射吸收池的入口連接取氣模塊中貯氣瓶的出口,數據處理電路的輸出端連接計算機。
本實用新型中,取樣模塊內設置的除塵倉及干燥器能夠對樣品燃燒產生的粉塵等雜志進行吸附或清除,均采用現有產品。取樣模塊中通過控制器控制貯氣瓶上進氣閥和排氣閥的導通或關閉,可貯存一定時間內樣品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氣體,從而彌補傳統紅外碳硫分析儀在樣品燃燒過程中,氣體釋放量不穩定的缺陷,提高檢測精度。紅外碳硫分析模塊的結構及原理參考現有紅外碳硫分析技術設計,紅外碳硫分析模塊中的紅外輻射吸收池接收樣品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氣體,用特定波長的紅外光通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氣體后,產生強烈的光吸收,得到紅外波段的選擇性吸收譜圖;經探測器轉換信號后由AD采樣電路傳輸至數據處理電路進行處理,進而將分析處理得到樣品數據輸入計算機,計算機據此分析樣品中的碳硫含量,經公式換算得到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百分含量,結合由稱重模塊得到的樣品重量數據,即可得到樣品材料中碳硫的百分比含量。一般現有的紅外碳硫分析儀中還設置有紅外斬光器,紅外輻射吸收池還設置有進氣閥和排灰閥,通過設置控制電路來控制進氣閥和排灰閥的通斷,以及紅外斬光器的轉速可控制紅外碳硫分析模塊的運行,此部分為現有技術,不做贅述。管式燃燒爐、取氣模塊、紅外碳硫分析模塊的工作電源可由同一穩壓電源提供,穩壓電源采用現有產品。
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還包括檢測結果輸出模塊,檢測結果輸出模塊包括顯示單元和打印輸出單元,顯示單元及打印輸出單元的輸入端皆連接計算機。顯示單元可采用現有的液晶顯示電路,打印輸出單元亦為現有技術。顯示單元及打印輸出單元的設置可方便用戶直觀獲取檢測數據。
更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中的稱重模塊采用電子天平。樣品在置入管式燃燒爐內之前可先通過電子天平進行稱重,電子天平即可自動將稱得的重量值傳輸至計算機,以作為最終檢測結果分析的一個參數值,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化程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通過取氣模塊采集在一段時間內樣品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氣體,使得氣體能夠以相對穩定的流量輸出到紅外碳硫分析模塊,有效提高了分析結果準確度。同時取氣模塊中設置的除塵倉、干燥器,能夠有效避免樣品燃燒產生的灰塵堵塞分析儀內管路,大大降低對外部環境造成的污染。
附圖說明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第四分析儀器有限公司,未經南京第四分析儀器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77641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