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干法紡絲用可拆卸式排料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775793.X | 申請日: | 2014-12-1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434788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7-01 |
| 發明(設計)人: | 馬敏;許渭斌;劉明;劉建;胡興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團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D01D13/02 | 分類號: | D01D13/02;D01D4/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湯志武 |
| 地址: | 210048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紡絲 可拆卸 式排料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拆卸式排料裝置,尤其是應用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干法紡絲行業。
背景技術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干法紡絲裝置由于檢修、改造等原因會造成系統停車,原料在雙螺桿、紡絲箱體及系統管線內會有部分殘留,再次開車時極易造成噴絲板組件的堵塞,需要頻繁停車更換紡絲組件,既影響纖維質量、產量,又使裝置損耗增加。目前清理廢料的方法多采用打開側吹風風窗取出廢料,這一過程由于溶劑會逸出,造成生產區域內溶劑含量劇增,回收系統溶劑的回收率降低,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且需要繁重的體力勞動,效率低下。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干法紡絲的排料裝置,尤其用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干法紡絲裝置中,該排料裝置可根據排料需要與系統進行連接,只需要在箱體平臺進行操作即可,不用再打開側吹風風窗,安全環保,節時省力,節能降耗,排料效率高。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干法紡絲用排料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排料筒體和推料元件;所述排料筒體包括進料口、連接板、排氣孔、排料筒體、推料口、卡槽及可拆卸式插片,排料筒體上部設置有與紡絲過橋板相連接的連接板及用于排氣的排氣孔,底部設置有推料口及用于固定可拆卸式插片的卡槽;所述推料元件為獨立部件,包括推料桿和推料板。
一般地,上述排料裝置的材質選用表面鍍陶瓷的不銹鋼。
上述排料筒體上部設置有與紡絲過橋板相連接的連接板,該連接板形狀、大小與紡絲過橋板相匹配,并通過螺栓與紡絲過橋板連接。
上述排料筒體中上部,連接板下端設置有排氣孔,排氣孔的個數根據排料筒體大小而定,2-10個不等。
上述排料筒底部設置有推料口,卡槽、可拆卸式插片;可拆卸式插片大小比推料口略大,通過卡槽固定,與排料筒體形成一個完成的排料筒。
上述推料元件由推料板和推料桿組成,推料板具有適當的硬度,推料桿可為不銹鋼桿。推料板略小于推料口,兩邊是半圓形推頭,半圓形推頭曲率半徑小于排料筒體曲率半徑。推料桿長度根據排料筒體的長度來定,比排料筒長20-40cm,推料板與推料桿連接方式為焊接。在排料筒體從系統取出后,通過底部推料口進入,通過操縱推料桿將廢料從排料筒進料口處排出。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優點為:
1、本實用新型采用與甬道形狀相匹配的排料筒,將排料筒通過紡絲過橋板與紡絲箱體相連裝入甬道內,開車排料在箱體平臺上完成即可,勿需打開側吹風窗口進行廢料的清理,同時溶劑還能進行回收。
2、本實用新型所用材質優選表面鍍陶瓷的不銹鋼,既可以提高與廢料接觸的筒體及排料板的光滑度以防止物料粘附,便于清理廢料;又能提高整個排料裝置的硬度及耐磨性能,延長使用壽命。
3、本實用新型排料筒上設置有排氣孔,即可將揮發的溶劑回收,又能起到泄壓、多余廢料溢出的作用,安全環保。
4、本實用新型設置有可拆卸式插片,當系統向排料筒中進行排料時,可拆卸式插片插入卡槽與排料筒體構成一個完成的排料筒,當系統排料結束,需要將廢料從排料筒中取出時,將可拆卸式插片取下,安裝上推料元件,即可進行推料操作。
5、本實用新型設置有推料元件,推料元件由推料板和推料桿組成,推料板具有適當的硬度,尺寸略小于推料口,兩邊采用曲率半徑小于排料筒體曲率半徑的半圓形推頭,便于清理排料筒壁廢料。當筒體內廢料排滿時,可將排料筒從甬道中取出,將可將拆卸式插片拔出,裝上推料元件,推動推料桿,粘度較大,不易取出的廢料很容易就從筒體取出了,簡單易行,大大提高排料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排料筒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中可拆卸式插片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中推料元件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進料口、2—連接板、3—排氣孔、4—排料筒體、5—推料口、6—卡槽、7—可拆卸式插片、8—推料桿、9—推料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實施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團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團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775793.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