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用于火災現場援救工作的通訊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715213.8 | 申請日: | 2014-1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229588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3-25 |
| 發明(設計)人: | 周智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工力寶隆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8B21/02 | 分類號: | G08B21/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杭州***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火災 現場 援救 工作 通訊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通訊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火災現場援救工作的通訊設備。
背景技術
火災現場的的工作主要包括滅火和救人兩大項任務,滅火和救人相輔相成,同時進行,在工作的執行過程中,一方面要清楚張掌握火災現場情況,例如被困人員多少、地點、危險情況、火勢大小、著火物品、危險程度,另一面要及時偵探出合理可用的救生通道,并向外界請求支援,這些工作的進行需要結構高效、靈敏、耐高溫的通訊設備。
目前,火災現場的通訊設備通常只采用消防人員自身佩戴的呼叫機,通過消防人員危險置身于火海中尋找被困人員、判斷救援通道并進行援救,援救效率極其低下,也可能造成消防人員的傷亡,遠遠不能滿足火災現場滅火和救援的需要。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題火災現場現有通訊設備極其簡單,不能滿足火災現場救火和救援工作的需求的問題,提出一種用于火災現場的通訊設備。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用于火災現場的通訊設備,包括通訊設備一和通訊設備二,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訊設備一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設有控制器一、氣體敏感傳感器、敏感氣流傳感器、紅外非接觸溫度傳感器、呼叫單元、語音播報單元、無線發射模塊一以及無線接收模塊一;所述通訊設備二包括控制器二、雷達傳感器、模擬信號處理器以及數字信號DSP處理器、無線發射模塊二以及無線接收模塊二;所述通訊設備一通過消防工作人員帶到火災現場內,所述通訊設備二位于火災現場外圍,兩者之間無線通訊;
所述控制器一的輸入端連接有氣體傳感器、敏感氣流傳感器、紅外非接觸溫度傳感器以及無線接收模塊一,其輸出端連接有呼叫單元、語音播報單元以及無線發射模塊一;
所述無線接收模塊二輸入端通過無線通訊接收無線發射模塊一發射的信號;所述無線接收模塊二的輸出端連接模擬信號處理器輸入端,所述模擬信號輸出端連接數字信號DSP處理器的輸入端,所述數字信號DSP處理器的輸出端接入控制器二,所述控制器二的輸出端通過數模轉化模塊接入無線發射模塊二,所述無線發射模塊二和無線接收模塊一之間無線通訊。
所述無線接收模塊二輸入端還連接有雷達傳感器,所述雷達傳感器接收消防人員發放給被困人員的監測目標以及自身攜帶的監測目標。所述檢測目標用于檢測人體的生命特征以及人體的具體位置。
所述殼體一可拆卸的安裝到消防人員隨身攜帶的氧氣瓶上。
所述殼體一內還設有供電設備,所述供電設備包括直流電源模塊以及直流交流轉化模塊。
所述氣體傳感器直觀檢測消防人員所在小空間的氣體種類以及其濃度,用于消防人員進行危險程度的判斷。
所述氣流傳感器檢測氣體流向,用于幫助消防人員判斷可采用的救援出口。
所述紅外非接觸溫度傳感器實時監測消防人員所在小空間的溫度,用于消防人員對火勢危險程度的判斷。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體現在:
1)本實用新型通過位于火災外圍的通訊設備一和通過消防工作人員帶入火災現場內部通訊設備二的結合,實現火災現場進行全方位的監測,達到對火災現場的清楚了解和掌握,方便滅火和救援工作的執行。
2)本實用新型通過位于現場以外的通訊設備二以及位于火災現場的通訊設備一實現救援逃生通道的指引,不至于導致被困人員以及消防工作人員在火災現場內亂中沒有方向的尋求救生通道,浪費最佳的逃亡時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通訊設備一;10、殼體;11、控制器一;12、無線發射模塊一;13、無線接收模塊一;14、氣體傳感器;15、敏感氣流傳感器;16、紅外非接觸溫度傳感器;17、呼叫單元;18、報警單元;19、供電設備;2、通訊設備二;20、控制器二;21、無線接收模塊二;22、模擬信號處理器;23、數字信號DSP處理器;24、無線發射器二;3、監測目標。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工力寶隆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工力寶隆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715213.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