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檢測圓孔同軸度的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703527.6 | 申請日: | 2014-1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255316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4-08 |
| 發明(設計)人: | 沙雯雯;沈煒;劉海燕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鴻圖南通壓鑄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B13/19 | 分類號: | G01B13/19 |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顧伯興 |
| 地址: | 2260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檢測 圓孔 同軸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檢測圓孔同軸度的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同軸度是機械產品檢測中常見的一種形位公差項目。對于規則軸類零件,一般可采用V?型支架、鋼球加杠桿百分表或偏擺儀等專用檢具及組合輔具來檢測同軸度;對于箱體孔類零件,一般可采用芯軸加杠桿百分表或利用圓度儀來檢測同軸度。但對于一些大型零部件(如機床主軸等)?或不規則軸類零件以及箱體零件的不規則內孔,采用常規方法測量同軸度則很難實現或非常麻煩。
此時,在檢測圓孔同軸度使用的方法基本為三坐標測量,即采用用三坐標測量機(CMM)來測量同軸度,與專用同軸度測量儀相比,CMM測量同軸度的最大特點是無須轉動工件,無須專用芯軸或專用支架,無須機械找正,只需用測頭探針對工件取點采樣,即可快速輸出測量結果。但用CMM測量同軸度時,由于對基準軸線理解的差異,或對被測要素軸線測量方法不同,或對同軸度評價方法不同,以及CMM采點誤差的影響等原因,有時會出現測量結果誤差較大、重復性較差的現象,即測量結果不能真實反映零件真實的同軸度誤差。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供一種檢測圓孔同軸度的裝置,可以一次性將一個圓孔的各方向的同軸度測量出來,可以進行即時測量,無需專業人員只要一些簡單的培訓即可學會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汽車發動機油底殼壓鑄產品的清洗脫水裝置,包括測量側頭,測量側頭上設有第一出氣孔和第二出氣孔,第一出氣孔通過第一氣管、第二出氣孔通過第二氣管均與一氣動裝置相連,氣動裝置連接有氣源連接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氣動裝置上的倍率調整閥和零位調整閥。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本實用新型可以在工件進行加工完以后立馬進行測量,沒有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并且可以將圓孔的各部位都有數據輸出,不會只局限于一個數據,可以更加形象的將不合格的部位展現出來。并且克服了采點較少帶來的誤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1-測量側頭、2-第二出氣孔、3-第一出氣孔、4-第一氣管、5-第二氣管、6-氣動裝置、7-氣源連接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加深對本實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定。
如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一種檢測圓孔同軸度的裝置及檢測方法的具體實施方式,包括測量側頭1,測量側頭1上設有第一出氣孔3和第二出氣孔2,分別進行測量一個圓孔的上下兩個部位的圓,該兩處連接的空氣是通過氣動裝置進行調節后輸出的壓縮空氣,第一出氣孔3通過第一氣管4、第二出氣孔2通過第二氣管5均與一氣動裝置6相連,氣動裝置6連接有氣源連接裝置7,氣動裝置6上的倍率調整閥和零位調整閥。
采用本實用新型檢測圓孔同軸度的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A、首先啟動氣動裝置6的控制界面,設定氣源從第二氣管5進入,確定后測量側頭1放入校對規中,調節氣動裝置6上的倍率調整閥和零位調整閥,將倍率調整閥和零位調整閥的數值均設定為0;關閉第二氣管5的如氣,打開第一氣管4,使氣體從第一氣管4進入,再進行調節倍率調整閥和零位調整閥,將倍率調整閥和零位調整閥的數值調至0,這樣重復以上動作,直到在調換氣管進行進氣時,氣動裝置上的數字不再變化;
B、將測量側頭1從校準塊中取出,放入帶有圓孔的工件中,關閉第一氣管4,打開第二氣管5,轉動測量側頭1使氣動裝置6上的數字為0,再進行轉換,關閉第二氣管5,打開第一氣管4進氣,記錄氣動裝置6上的數值,該值即為該孔的同軸度數值。
本實用新型可以一次性將一個圓孔的各方向的同軸度測量出來,可以進行即時測量,無需專業人員只要一些簡單的培訓即可學會使用。本實用新型可以在工件進行加工完以后立馬進行測量,沒有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并且可以將圓孔的各部位都有數據輸出,不會只局限于一個數據,可以更加形象的將不合格的部位展現出來,并且克服了采點較少帶來的誤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鴻圖南通壓鑄有限公司,未經廣東鴻圖南通壓鑄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70352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