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匯流條的安裝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701019.4 | 申請日: | 2014-1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516813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7-29 |
| 發明(設計)人: | 早川博康;龜坂憲明;安原茂伸;岡田真一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H01M2/10 | 分類號: | H01M2/10;H01M2/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華誠律師事務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強;劉煜 |
| 地址: | 日本國東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匯流 安裝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匯流條的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以往,在采用行駛用電動機而行駛的電動車中,搭載有將高電壓供給于行駛用電動機的電池(參照專利文獻1)。
電池將多個電池模塊串聯,各電池模塊將多個電池單元串聯。
這些電池單元彼此的連接、以及電池模塊彼此的連接是通過將電池單元的端子彼此經由匯流條連接起來而進行的。
匯流條的安裝是通過將螺栓分別旋合于互相連接的2個端子,并將匯流條夾持于螺栓的頭部與端子之間而進行的。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22819號公報
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課題
另一方面,電池是通過將多個由多個電池單元構成的電池模塊排列而構成的。
在各電池模塊中,多個電池單元,例如8~10個電池單元排列收納于箱體中。
另外,多個電池模塊,例如8~10電池模塊排列收納在箱體中。
而且,在任何情況下都存在下述擔憂:通過螺栓對載置于這些端子之間的匯流條按照排列的順序進行正式緊固而連接時,最終電池單元或者電池模塊以從箱體中露出的形狀被連接。
因此,以往用手指旋轉螺栓而暫時進行臨時緊固,以使這些電池單元或者電池模塊成為能夠收納在箱體內的形狀,然后采用工具進行正式緊固。
然而,在電池單元或者電池模塊為8~10個的情況下,匯流條的數量為7~9個。
因此,因為匯流條的個數較多,所以進行這種臨時緊固然后進行正式緊固的情況下,難以一看就判斷出是正式緊固的匯流條還是臨時緊固的匯流條。
即使1個匯流條沒被螺栓正式緊固,電池的端子與匯流條的電連接就不穩定。如果電池的端子與匯流條的電連接中斷,則從電池向行駛用電動機的電力供給停止,車輛的行駛變得困難。
因此,為了防止這種的螺栓的漏緊固,需要花費時間對各螺栓的緊固狀態進行確認的操作,在實現作業性的提高上有改善的余地。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鑒于上述情況而做,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匯流條的安裝結構,一看就能確認匯流條是否被螺栓正式緊固。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技術方案是一種匯流條的安裝結構,將匯流條載置于電池的端子上,通過螺栓將所述匯流條緊固于所述端子,該匯流條的安裝結構的特征在于,設有間隙確保部件,該間隙確保部件在所述螺栓的臨時緊固時,與所述匯流條抵接,阻止所述匯流條向所述端子的方向移動,從而在所述匯流條與所述端子之間確保間隙,該間隙確保部件在所述螺栓的正式緊固時,使所述匯流條與所述端子能夠抵接。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間隙確保部件可以是彈性部件。
由此,一看就能夠判斷出:是否是與端子板之間具有間隙的螺栓的臨時緊固狀態的匯流條、以及是否是與端子板緊密接觸的正式緊固狀態的匯流條,能夠實現對螺栓的緊固狀態進行確認的操作的減少,能夠實現操作性的提高。
另外在本實用新型中,可以構成為,所述電池具有箱體,所述箱體在配置有所述端子的部位設有內螺紋,并且在所述內螺紋的周圍形成有凹部,所述內螺紋能夠與所述螺栓的外螺紋旋合,所述彈性部件由收納于所述凹部并卷繞安裝于所述螺栓的螺旋彈簧構成,在所述螺栓的臨時緊固時,所述螺旋彈簧的兩端與所述凹部的底面和所述匯流條抵接,在所述螺栓的正式緊固時,所述螺旋彈簧被收納于所述凹部。
由此,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形成間隙確保部件。
在本實用新型中,可以構成為,所述電池具有箱體,所述箱體在配置有所述端子的部位設有內螺紋,所述內螺紋能夠與所述螺栓的外螺紋旋合,所述間隙確保部件由設于所述箱體的突起部件構成,所述突起部件構成為,在所述螺栓的臨時緊固時,所述突起部件與所述匯流條抵接,從而確保所述端子與所述匯流條之間的間隙,在所述螺栓的正式緊固時,所述突起部件塑性變形或者斷裂。由此,能夠利用收納電極體的箱體,簡單地形成間隙確保部件。
在本實用新型中,可以構成為,所述電池由多個電池單元構成,所述箱體是收納各所述電池單元的箱體。由此,能夠利用收納電池單元的箱體,簡單地形成間隙確保部件。
在本實用新型中,可以構成為,所述電池由多個電池單元構成,所述箱體是收納所述多個電池單元的箱體。由此,可使匯流條與端子的抵接簡單地進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未經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70101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