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集油管線開孔泄壓工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692770.2 | 申請日: | 2014-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276971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4-22 |
| 發明(設計)人: | 宋振旺;高永生;郭利紅;馬子義;冉俊義;張艷霞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B41/08 | 分類號: | B23B41/08;B23B4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劉映東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油管 線開孔泄壓 工具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采油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集油管線開孔泄壓工具。
背景技術
在油田采油工藝中,集油管線有時會出現腐蝕嚴重、穿孔漏油的情況,需要及時對損壞的管線進行焊接修補或更換,集油管線一般較長且管線中存在高壓油氣,一般不允許對管線進行帶壓焊接,否則容易發生火災。
目前,在對集油管線進行焊接修補時,會先停井關閉輸油端使管線泄壓,泄壓后對管線上損壞的部位進行氣割開孔或隔斷(遠距離火焰切割)。
在實現本實用新型的過程中,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停井后存在輸油端未關嚴的情況,導致輸油管線中遺留部分油氣,使用氣割開孔或者隔斷的方式進行開孔焊接時,安全隱患大并且容易造成泄漏,污染環境。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集油管線開孔泄壓工具,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集油管線開孔泄壓工具,所述開孔泄壓工具包括閥針、壓帽、閥體以及閥芯,所述閥針的一端設置有閥針手柄,所述閥針的另一端為麻花鉆頭,所述壓帽、所述閥體以及所述閥芯依次螺紋連接并外套在所述閥針上,所述閥針與所述壓帽、所述閥體、所述閥芯同軸布置,并且所述閥針的設置有所述閥針手柄的一端靠近所述壓帽,所述閥體的外側壁上設置有閥體手柄。
進一步地,所述壓帽內設置有與所述壓帽保持同軸的軸承,所述軸承外套在所述閥針上。
進一步地,所述壓帽內設置有與所述壓帽保持同軸的密封墊,所述密封墊外套在所述閥針上,且所述密封墊夾持于所述軸承與所述閥體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軸承和所述密封墊設置有中心通孔,所述中心通孔與所述閥針的直徑相同。
進一步地,所述閥針手柄為圓柱形結構鋼,所述閥針的一端焊接在所述閥針手柄的正中部。
進一步地,所述開孔泄壓工具還包括用于與所述閥芯匹配連接的閘閥,以及用于與所述閘閥匹配連接的單絲短節。
進一步地,所述閥芯的外側壁上設置有閥芯手柄。
進一步地,所述麻花鉆頭的端部設置有呈流線形展開的導削槽。
進一步地,所述壓帽和所述閥體均為具有兩段不同直徑的內孔的圓柱形筒體,所述閥芯為具有單一直徑的內孔的圓柱形筒體,所述壓帽、所述閥體以及所述閥芯的外徑依次減小,所述壓帽的內孔孔徑較小的一端外套在所述閥針上,所述壓帽的另一端設置內螺紋與所述閥體上設置外螺紋的一端連接,所述閥體的內孔孔徑較小的一端外套在所述閥針上,所述閥體的另一端設置內螺紋與所述閥芯上設置外螺紋的一端連接,所述閥芯的另一端外套在所述閥針上。
較佳地,所述閥針、壓帽、閥體以及所述閥芯均為鋼結構件。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在閥針的兩端分別設置閥針手柄和麻花鉆頭,然后將依次螺紋連接的壓帽、閥體、閥芯外套在閥針上,將該開孔泄壓工具對準集油管線后,可以轉動閥體使閥芯內收進而使得閥針上的麻花鉆頭外露,當麻花鉆頭完全外露后,轉動閥針手柄即可在集油管線上進行鉆孔作業,相對于氣割開孔或者隔斷的方式進行開孔焊接,該泄壓工具結構緊湊不易泄露形成污染,使用機械開孔的方式安全性也更高。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集油管線開孔泄壓工具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實施例
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集油管線開孔泄壓工具,該開孔泄壓工具包括閥針1、壓帽2、閥體3以及閥芯4,閥針1的一端設置有閥針手柄5,閥針1的另一端為麻花鉆頭6,壓帽2、閥體3以及閥芯4依次螺紋連接并外套在閥針1上,閥針1與壓帽2、閥體3、閥芯4同軸布置,并且閥針1的設置有閥針手柄5的一端靠近壓帽2,閥體3的外側壁上設置有閥體手柄9。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69277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