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滾輪的驅動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637212.6 | 申請日: | 2014-10-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190654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3-04 |
| 發明(設計)人: | 趙藝 | 申請(專利權)人: | 趙藝 |
| 主分類號: | H02N11/00 | 分類號: | H02N11/00 |
| 代理公司: | 貴陽中新專利商標事務所 52100 | 代理人: | 劉楠 |
| 地址: | 116000 遼寧省大連市旅順***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滾輪 驅動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滾輪的驅動裝置,屬于驅動系統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轉動驅動都是采用驅動軸或齒輪等接觸式驅動,該驅動方式噪音大,磨損高,且能量損耗多。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滾輪的驅動裝置,利用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原理實現對滾輪實現驅動,實現間隔驅動,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一種滾輪的驅動裝置,包括外輪轂,外輪轂通過軸承連接在軸承軸上,內輪轂安裝在外輪轂的空腔體內并固定在軸承軸上,在外輪轂的內表面上間隔分布永磁鐵,在內輪轂外表面間隔分布線圈,線圈與電源連接,在線圈中部設置傳感器。
前述的滾輪的驅動裝置中,所述外輪轂和內輪轂為同心的圓盤結構。
前述的滾輪的驅動裝置中,所述永磁鐵的N/S極呈交替對稱分布在外輪轂上。
前述的滾輪的驅動裝置中,所述線圈數量與永磁鐵數量一致,且相鄰線圈間流通的電流方向相反。
前述的滾輪的驅動裝置中,所述外輪轂與內輪轂之間形成的間隙厚度為外輪轂直接的1/10-1/50。
本實用新型原理:選取內輪轂上單獨一個永磁鐵為研究對象,設為I線圈,當外輪轂需要轉動時,I線圈通入電流構成電磁鐵,I線圈對其兩側的永磁鐵分別進行吸引和排斥,實現對外輪轂進行驅動,當外輪轂上的永磁鐵轉動位于I線圈正上方時(傳感器檢測信號),此時I線圈斷電并通入反向電流,此時外輪轂上的永磁鐵會依靠慣性繼續轉動并轉過I線圈,而I線圈通入反向電流后實現電極反向又實現對外輪轂上的永磁鐵驅動,重復上述過程,從而完成驅動。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利用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原理實現對滾輪實現驅動,原理簡單,且為無接觸式驅動,磨損小,振動低,能量損失少,本實用新型可應用在多個領域,如作為行走的車輪,在使用中。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1的A-A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種滾輪的驅動裝置,如附圖所示,包括外輪轂1,外輪轂1通過軸承2連接在承重軸3上,內輪轂4安裝在外輪轂1的空腔體內并固定在軸承軸3上,且該外輪轂1和內輪轂4為同心的圓盤結構,在外輪轂1的內表面上間隔分布永磁鐵5,該永磁鐵5的N/S極呈交替對稱分布在外輪轂1上,在內輪轂4外表面間隔分布線圈6,線圈6與電源連接,該線圈6數量與永磁鐵5數量一致,且相鄰線圈6間流通的電流方向相反,在線圈6中部設置傳感器7,該外輪轂1與內輪轂4之間形成的間隙厚度為外輪轂1直接的1/10-1/50。
本實用新型的用途非常廣泛,如作為行走的滾輪,在速度不大的前提下,又傳感器控制電流輸入的方向,實現內輪轂不斷驅動外輪轂轉動(此時外輪轂通過軸承連接在成周軸上,使得內輪轂的驅動只需克服外輪轂的與地面的摩擦力,而外輪轂及其車體的重量有承重軸承擔),本實用新型不僅僅只適用與本實施例,只要屬于本實用新型設計范疇內的技術,都應為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趙藝,未經趙藝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63721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