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增強鰻魚活力的養(yǎng)殖池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420585780.6 | 申請日: | 2014-10-1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070186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1-07 |
| 發(fā)明(設計)人: | 吳祖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吳祖強 |
| 主分類號: | A01K63/00 | 分類號: | A01K63/00 |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專利事務所 35213 | 代理人: | 方傳榜 |
| 地址: | 365300 福***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增強 鰻魚 活力 養(yǎng)殖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鰻魚養(yǎng)殖池,特別是指一種增強鰻魚活力的養(yǎng)殖池。
背景技術
鰻魚的活力決定了鰻魚的品質以及銷售價格,提高鰻魚的活力既能提高鰻魚的存活率,也能夠促進鰻魚的生長,縮短養(yǎng)殖時間,為此,保持鰻魚的活力十分重要。現有的鰻魚養(yǎng)殖池的結構基本上是由四面墻體圍起來的構造,養(yǎng)殖在這樣的鰻魚養(yǎng)殖池內的鰻魚看似空間很大,但實際上鰻魚在養(yǎng)殖池內的游動毫無規(guī)律可循,屬于橫沖直撞型,在鰻魚較多時,容易發(fā)生鰻魚間的碰撞,進而導致鰻魚受傷;另外,現有的養(yǎng)殖池內的鰻魚的游動屬于“自愿”型,沒有外力驅使其游動,這樣的鰻魚游動很容易“不自覺”而經常停頓。上述因素均影響了鰻魚的活力,不利于鰻魚的生長。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增強鰻魚活力的養(yǎng)殖池,以克服現有的鰻魚養(yǎng)殖池存在的鰻魚游動方向雜亂無章,容易發(fā)生碰撞而受傷,鰻魚容易“不自覺”而經常停頓,鰻魚活力低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增強鰻魚活力的養(yǎng)殖池,包括中心池、外環(huán)池和水泵;該外環(huán)池環(huán)繞所述中心池,該外環(huán)池頭端設有進水口與所述中心池連通,該外環(huán)池的尾端連通設有連接通道,該連接通道與該中心池連通;該水泵設于該外環(huán)池內,該水泵用于驅動水流由外環(huán)池的頭端向尾端流動。
更為具體地:
上述中心池呈矩形,中心池的四個角呈倒角結構設置。
上述外環(huán)池池壁與上述中心池池壁大致平行地環(huán)布與中心池外側。上述中心池外側設有三個順次連通的上述外環(huán)池。
上述中心池和上述外環(huán)池均設有吸附袋,吸附袋內裝配有沸石,該吸附袋底部墊有支撐條,該支撐條用于分隔吸附袋和池底底面。
上述外環(huán)池的頭端設有第一矮墻,該第一矮墻與該外環(huán)池兩側壁密封連接,該第一矮墻的高度低于水面,且高于上述進水口至高點的高度。
上述外環(huán)池的中部沿水流方向順次設有隔墻和第二矮墻,隔墻和第二矮墻分別與該外環(huán)池兩側壁密封連接;該隔墻底部設有過水通孔,該隔墻頂部高于水面;該第二矮墻的高度低于該隔墻的高度,且高于該過水通孔的至高點。
由上述對本實用新型結構的描述可知,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yōu)點:本實用新型的養(yǎng)殖池的結構設置,在有效的空間內很好地延長了鰻魚游動的路程,使得鰻魚能夠隨著水的流動方向按規(guī)劃的路線循環(huán)游動,這樣的結構方式能夠有效降低鰻魚在游動過程中橫沖直撞造成的傷害,也能夠使得鰻魚不斷保持游動狀態(tài),使得鰻魚在養(yǎng)殖池內的活力十足。此外,第一矮墻、隔墻和第二矮墻的設置是為了改善鰻魚游動的路線,使得鰻魚能夠隨著水流越過第一矮墻、隔墻和第二矮墻構成的屏障,使鰻魚作上下方向的運動,這樣的機構設置能夠很好地提高鰻魚的活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養(yǎng)殖池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沿A-A方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沿B-B方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一種增強鰻魚活力的養(yǎng)殖池,包括中心池1、外環(huán)池2和水泵3;中心池1呈矩形,中心池1的四個角呈倒角結構設置。該中心池1外側設有三個順次連通的外環(huán)池2,外環(huán)池2池壁與中心池1池壁大致平行。該外環(huán)池2頭端設有進水口20與該中心池1連通,該外環(huán)池2的尾端連通設有連接通道12,該連接通道12與該中心池1連通;該水泵3設于該外環(huán)池2內,該水泵3用于驅動水流由外環(huán)池2的頭端向尾端流動。另外,參照圖1、圖2、圖3,上述外環(huán)池2的頭端設有第一矮墻21,該第一矮墻21與該外環(huán)池2兩側壁密封連接,該第一矮墻21的高度低于水面,且高于上述進水口20至高點的高度。上述外環(huán)池2的中部沿水流方向順次設有隔墻22和第二矮墻23,隔墻22和第二矮墻23分別與該外環(huán)池2兩側壁密封連接;該隔墻22底部設有過水通孔220,該隔墻22頂部高于水面;該第二矮墻23的高度低于該隔墻22的高度,且高于該過水通孔220的至高點。第一矮墻21、隔墻22和第二矮墻23的設置是為了改善鰻魚游動的路線,使得鰻魚能夠隨著水流越過第一矮墻21、隔墻22和第二矮墻23構成的屏障,使鰻魚作上下方向的運動,這樣的機構設置能夠很好地提高鰻魚的活力。此外,繼續(xù)參照圖2、圖3,上述中心池1和上述外環(huán)池2均設有吸附袋4,吸附袋4內裝配有沸石,該吸附袋4底部墊有支撐條41,該支撐條41用于分隔吸附袋4和池底底面,這樣的結構能夠增加吸附袋4的表面積,有效改善吸附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吳祖強,未經吳祖強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58578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瀝青基材料、制備方法及其應用
- 下一篇:一次還原鐵粉風力磁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