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新型ITO的布線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550212.2 | 申請日: | 2014-09-2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155257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2-11 |
| 發明(設計)人: | 何代永;張興國;王立良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勝利精密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3/044 | 分類號: | G06F3/044 |
| 代理公司: | 蘇州創元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胡秋嬋 |
| 地址: | 215151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ito 布線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電容式觸摸屏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新型ITO的布線結構。
背景技術
ITO(銦錫氧化物)是一種生產觸摸屏的關鍵材料,目前市面上大多數電容式觸摸屏都還是采用這種材料。觸摸屏的偵測動作就是靠ITO電極來完成,電容式觸摸屏ITO布線一般分為兩層,一層為驅動層,另一層為感應層,兩層交叉分布。其工作原理是:由于人體是良好的導體,當人體觸摸時,改變兩層交叉處的電容值,根據電容值的變化檢測出觸摸點。
目前常見的ITO結構有條狀、菱形,其感應層ITO和驅動層ITO分別布置在兩塊基材上,通過光學膠(OCA、水膠)將兩層貼合即組合成了觸摸屏模組。目前TP和LCM(液晶顯示面板)貼合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口子膠貼合,另一種是用水膠貼合,行業內前一種叫air?bond,后一種叫全貼合。Air?bond相對于全貼合工序簡單,貼合成本低,但是干涉條紋比較明顯。ITO條狀或菱形結構的觸摸屏模組與LCM采用air?bond貼合都存在干涉條紋。如果能在設計上能克服干涉現象,從觸摸屏結構和生產成本上來講都是有很大的優越性。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ITO的布線結構,其可解決觸摸屏模組與LCM貼合產生的干涉條紋的問題。
基于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新型ITO的布線結構,ITO層上設有若干個觸控電極,所述觸控電極為長條狀并且其長度方向兩側設有若干個連續排列的鋸齒,所述觸控電極長度方向的兩側布置有若干個懸浮塊,所述懸浮塊與所述鋸齒相配合并沿所述鋸齒規則排布。
進一步的,所述鋸齒呈三角形并相對于所述觸控電極形成凸部和凹部,所述凹部的兩條鋸齒邊與水平線之間具有偏移角。
進一步的,所述偏移角為0~90°。
進一步的,所述偏移角為20~50°。
進一步的,所述懸浮塊為菱形或六邊形中的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觸控電極與所述懸浮塊之間具有第一間隙并且所述懸浮塊之間具有第二間隙,所述第一間隙與所述第二間隙的間距相等。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間隙和所述第二間隙為50~200μm。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間隙和所述第二間隙為100μ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
1.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克服了觸控模組與LCM貼合時產生的光干涉現象,降低貼合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2.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提高了觸控模組的兼容性,不管采用哪家的液晶面板與該觸控模組貼合都不會有光干涉現象,提高了觸控模組的利用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ITO的布線結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觸控電極;11、凸部;12、凹部;2、懸浮塊;31、第一間隙;32、第二間隙;a、偏移角。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上述方案做進一步說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限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實施例中采用的實施條件可以根據具體廠家的條件做進一步調整,未注明的實施條件通常為常規實驗中的條件。
參見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提供一種新型ITO的布線結構,在玻璃或者PFT基材表面通過真空濺鍍工藝鍍上一層ITO透明導電薄層,然后通過黃光蝕刻工藝在ITO層上制作本實用新型的布線結構,在ITO層上設有若干個觸控電極1,該觸控電極1為長條狀并且其長度方向兩側設有若干個連續排列的鋸齒,觸控電極1長度方向的兩側布置有若干個懸浮塊2,懸浮塊2與鋸齒相配合并沿鋸齒規則排布。
鋸齒的形狀呈三角形并相對于觸控電極1形成凸部11和凹部12,其中凹部12的兩條鋸齒邊與水平線之間具有偏移角a,該偏移角a為0~90°,優選為20~50°。
懸浮塊2優選為菱形或者六邊形,圖1中所示的懸浮塊為六邊形,其相鄰的兩條邊與觸控電極1鋸齒凹部的鋸齒邊相配合。
觸控電極1與懸浮塊2、各個懸浮塊2之間是相互獨立不導通的,在觸控電極1與懸浮塊2、各個懸浮塊2之間分別設有第一間隙31和第二間隙32,且第一間隙31和第二間隙32的間距相等,一般在50~200μm之間,優選的將第一間隙31和第二間隙32設為100μ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勝利精密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蘇州勝利精密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55021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行動裝置的手掌辨識解鎖系統
- 下一篇:一種G+F結構的無邊框觸摸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