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濕法脫硫提效的湍流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538554.2 | 申請日: | 2014-09-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182274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3-04 |
| 發明(設計)人: | 肖志均;周燁;谷小兵;申鎮;夏懷祥;江澄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唐科技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50 | 分類號: | B01D53/50;B01D53/8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尚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0 | 代理人: | 余長江 |
| 地址: | 100097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濕法 脫硫 湍流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設備,具體涉及一種濕法脫硫提效的湍流裝置。
背景技術
國家環境保護部于2011年頒布了《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提高了二氧化硫的排放標準。標準中規定,自2014年7月1日起,新建燃煤鍋爐尾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限值為100mg/Nm3,重點區域排放限值為50mg/Nm3。重點區域包括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以及其他重點城市共47個。2013年之后,隨著霧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越來越受到重視,各地環保部門紛紛對燃煤電廠的二氧化硫排放限值做出了更嚴格的限值,在一些重點地區,要求的排放限值甚至低于50mg/Nm3,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需要應用高效脫硫技術才能滿足新標準要求。目前在重點地區以及煤質條件偏差的地區,傳統的單塔單循環脫硫系統的脫硫效率已經很難達到上述國家和地方環保部門的新要求。目前的應對措施主要是使用單塔雙循環技術或者在吸收塔入口和第一層噴淋層之間設置單個或兩個托盤,以達到提高脫硫效率的目的。
如上所述,現有技術屬于高效脫硫技術應用范圍的主要有單塔雙循環技術和單、雙托盤技術。單塔雙循環技術具有高效、穩定的優點,但是缺點是造價昂貴,比傳統脫硫系統造價提高40-50%。
單、雙托盤技術是在吸收塔入口和第一層噴淋層之間安裝多孔托盤,多孔托盤的圓孔制造工藝比較復雜,其裝置原材料選用的是昂貴的高強度合金材料,并且由于其多孔的特征,導致托盤容易發生堵塞等情況。托盤在正常工作情況下能夠增強氣液傳質效率,提高脫硫效率,然而一旦發生堵塞,整個吸收塔內的流場會變得更加不均勻,同時增加不堵塞部分的液體通量,進而引起更嚴重的堵塞,甚至在一些情況下需要停機檢修。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濕法脫硫提效的湍流裝置,能夠加裝在傳統吸收塔中,以提高傳質效率裝置。在均布煙氣流場、有效整流煙氣的基礎上,使漿液分布均勻,提高煙氣中SO2和液滴之間的傳質效率,增大氣液接觸面積,從而提高脫硫效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方案是:
一種濕法脫硫提效的湍流裝置,用以加裝在吸收塔塔的煙氣入口上側與噴淋層之間,包括一湍流層:包括兩層以上的湍流層管道,所述湍流層管道包括若干平行布置的管;還包括將所述湍流層管道固定在吸收塔內的若干鉸接支架和若干支撐梁;所述湍流層管道各層之間平行交錯布置。
進一步地,所述管為襯膠鋼管。
進一步地,所述襯膠鋼管的直徑為Φ45~Φ100mm。
進一步地,所述平行交錯布置的交錯距離為前述直徑的0.5-1倍。
進一步地,相鄰層的湍流層管道之間的距離為前述直徑的0.5~1.0倍。
進一步地,單層湍流層管道所占吸收塔水平橫截面的孔隙率為0.3~0.6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湍流層管道安裝位置為吸收塔的煙氣入口上方2~4米處。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采用平行交錯布置的襯膠管道代替傳統的多孔托盤,加工制造工藝極為簡單,安裝維護方便,不僅能夠提高傳質效率,同時能夠避免在堵塞。
相較于傳統方案,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裝置形式在能達到同樣效果的前提下,卻對制造工藝的要求更簡單,其材料成本低,結構簡單,荷載小,不易堵塞,效率高,且不增加額外占地面積、運行成本低、維護管理容易,具有極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實施例: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濕法脫硫提效的湍流裝置,用以加裝在吸收塔中。其包括一湍流層:所述湍流層包括兩層平行交錯布置的湍流層管道。湍流層管道采用平行的襯膠鋼管,不僅質輕價廉,且耐腐蝕性強。當然,根據不同的工況,一個吸收塔塔中也可以加裝多層湍流層管道,對此本實用新型并不做限制。
上述的湍流層管道由鉸接直接及支撐梁固定在吸收塔中,其結構簡單,安裝、維護都比較便捷。
所采用的襯膠鋼管的規格為Φ45~Φ100mm。相鄰層的湍流層管道之間的距離比例為管徑的0.5~1.0之間。單層湍流層管道所占吸收塔水平橫截面的孔隙率為0.3~0.6之間。所述湍流層管道安裝位置為吸收塔的煙氣入口上方2~4米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唐科技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未經大唐科技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53855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無線音箱
- 下一篇:用于雙耳聲壓撿拾的微縮傳聲器固定裝置及其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