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汽車尾門控制工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529465.1 | 申請日: | 2014-09-1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077853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1-07 |
| 發明(設計)人: | 陳素平;王艷;桑大群;田坤;張麗芳;尹洪寶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65/06 | 分類號: | B62D6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姜溯洲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 門控 工具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尾門控制工具。
背景技術
汽車的尾門在調整線上裝調后,處于自然下垂狀態,而此時由于未安裝總裝膠條,使得尾門包邊邊緣與后圍板止口直接接觸。在生產線上運輸時,尾門包邊邊緣將會不斷地與后圍板止口進行磕碰,從而對尾門和后圍板止口造成損壞,進而使得總裝膠條安裝完成后,不能夠有效地防止雨水向車內滲漏。
為防止出現上述問題,現有技術中采用的是在尾門包邊邊緣或后圍板止口上粘貼一段膠片的方式。但是,在安裝總裝膠條時,需要將粘上的膠片取下,且膠片不能再次使用,從而造成了材料的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尾門控制工具,以解決現有技術中膠片取下后不能重復使用而被浪費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汽車尾門控制工具,其包括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和連接桿,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分別與所述連接桿的兩端相連,并形成U型結構;所述U型結構具有彈性;所述U型結構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安裝塊,所述安裝塊的側面上設置有用于與第一尾門鎖扣鈑金相配合的卡槽;所述U型結構上具有配合部,所述U型結構與所述第一尾門鎖扣鈑金相連后,所述配合部位于尾門包邊邊緣與后圍板止口之間。
優選地,所述配合部上設置有防撞套圈。
優選地,所述配合部為圓柱形結構,所述防撞套圈為與所述配合部相配合的圓環形套圈;所述防撞套圈與所述配合部安裝后,所述防撞套圈的外表面的直徑等于所述尾門包邊邊緣與所述后圍板止口之間的設計間隙值。
優選地,所述防撞套圈由樹脂制成。
優選地,所述安裝塊上靠近配合部的一端設置有用于與第二尾門鎖扣鈑金相配合的限位結構。
優選地,所述卡槽處具有與第三尾門鎖扣鈑金相貼合的限位面。
優選地,所述U型結構上具有手持部,所述手持部上設置有防滑套圈。
優選地,所述安裝塊焊接在所述U型結構的兩端。
優選地,所述第一支撐桿、所述連接桿以及所述第二支撐桿形成一體式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汽車尾門控制工具,通過卡槽與第一尾門鎖扣鈑金相連后,其配合部位于尾門包邊邊緣與后圍板止口之間,使得尾門包邊邊緣不能與后圍板止口接觸,從而能夠有效地防止尾門包邊邊緣與后圍板止口發生磕碰,且該汽車尾門控制工具取出后仍能夠重復使用,因此不會出現現有技術中浪費材料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尾門控制工具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尾門控制工具的主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尾門控制工具的側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尾門控制工具與尾門在安裝狀態時的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尾門控制工具安裝后的車身狀態示意圖。
附圖中標記:
1、第一支撐桿??2、第二支撐桿??3、安裝塊??31、卡槽
32、限位結構??33、限位面??4、防撞套圈??5、防滑套圈
6、尾門鎖扣孔??61、第一尾門鎖扣鈑金??62、第二尾門鎖扣鈑金
63、第三尾門鎖扣鈑金??7、尾門??71、尾門包邊邊緣??8、后圍板
81、后圍板止口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尾門控制工具,包括第一支撐桿1、第二支撐桿2和連接桿。其中,第一支撐桿1和第二支撐桿2分別與連接桿的兩端相連,并形成U型結構,U型結構具有彈性;U型結構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安裝塊3,安裝塊3的側面上設置有用于與第一尾門鎖扣鈑金61相配合的卡槽31;U型結構上具有配合部,U型結構與第一尾門鎖扣鈑金61相連后,配合部位于尾門包邊邊緣71與后圍板止口81之間。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尾門控制工具,通過卡槽31與第一尾門鎖扣鈑金61相連后,其配合部位于尾門包邊邊緣71與后圍板止口81之間,使得尾門包邊邊緣71不能與后圍板止口81接觸,從而能夠有效地防止尾門包邊邊緣71與后圍板止口81發生磕碰,且該汽車尾門控制工具取出后仍能夠重復使用,因此不會出現現有技術中浪費材料的問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52946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曬過太陽不會燙的自行車坐墊
- 下一篇:專用汽車及其鎖緊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