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林蛙養殖生態池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477107.0 | 申請日: | 2014-08-2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968977U | 公開(公告)日: | 2014-12-03 |
| 發明(設計)人: | 才紅玉;鄭永文;靳亞忠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慶市鳳博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K67/02 | 分類號: | A01K67/02 |
| 代理公司: | 大慶市遠東專利商標事務所 23202 | 代理人: | 馬洪發 |
| 地址: | 163000 黑龍江省大慶市高新區***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養殖 生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養殖池,尤其涉及一種林蛙養殖生態池。
背景技術
林蛙是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動物之一,目前市場上的林蛙主要是靠人工養殖,而人工養殖與野外生長的林蛙,其肉質與口感有很大區別,其中最主要受到生長環境的影響,而林蛙喜潮濕的環境,對于水質的要求較高,傳統的養殖池雖然環境潮濕,但是水質達不到要求,導致林蛙長勢不好,肉質口感差,因此提高環境水質是林蛙養殖的關鍵,而且林蛙的食物殘渣以及糞便,會降低水質含氧量,也會對水造成直接的污染,進而導致林蛙生長緩慢,肉質口感不好。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對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林蛙養殖生態池。
本實用新型的林蛙養殖生態池,是由蝌蚪池、植物帶和養殖池構成,所述的蝌蚪池位于池體的中心、植物帶環繞蝌蚪池呈環形分布、養殖池環繞植物帶亦呈環形分布,蝌蚪池的四周設有5~10°的緩坡,植物帶內種蔬菜或灌木、其地面上鋪有鵝卵石,養殖池的一角設有出水槽,水槽一側設有隔墻,水槽的出口由隔墻到入口端的環狀養殖池的地面逐漸降低,養殖池內鋪有濕潤的枯枝及枯草,養殖池的兩側設有投食槽,養殖池的直角處設有直角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養殖池的地面與水平面呈1~2°夾角。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池體墻壁為磚砼結構,池體頂部罩有遮陽罩。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池體的內壁鋪有塑料薄膜、外壁設有防護電網。
本實用新型的林蛙養殖生態池,利用養殖池內地勢的高低,形成流動的水流,流入水槽內的水通過過濾、充氧后可循環使用,當池內需要清理時,只需將林蛙的食物殘留物和糞便掃入水槽中,然后再將污水進行后續處理即可,這樣既方便了清理,也使林蛙的養殖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進而使林蛙長勢好、肉質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A-A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林蛙養殖生態池,是由蝌蚪池1、植物帶2和養殖池3構成,所述的蝌蚪池1位于池體4的中心、植物帶2環繞蝌蚪池1呈環形分布、養殖池3環繞植物帶2亦呈環形分布,蝌蚪池1的四周設有5~10°的緩坡,植物帶2內種蔬菜或灌木、其地面上鋪有鵝卵石,養殖池3的一角設有出水槽5,水槽5一側設有隔墻6,水槽5的出口由隔墻6到入口端9的環狀養殖池3的地面逐漸降低,且養殖池3地面與水平面呈1~2°夾角,養殖池3內鋪有濕潤的枯枝及枯草,養殖池3的兩側設有投食槽8,養殖池3的直角處設有直角塊7,養殖池3的池體4墻壁為磚砼結構,池體4頂部罩有遮陽罩,池體4的內壁鋪有塑料薄膜、外壁設有防護電網。
其中,蝌蚪池1用于飼養蝌蚪,其邊緣的陡坡方便變態后的蝌蚪上岸;植物帶2種植蔬菜或者灌木,能夠為林蛙遮陰避陽,保持環境的濕度,在土地內也可以放養蚯蚓,供林蛙食用,也可以在土地上鋪設鵝卵石,為林蛙提供棲息場所,養殖池3為林蛙提供產卵的場所,養殖池3內的水流是相當細柔的水流,目的是為了保持枯草及枯枝的濕潤,以及保證水質的優良;流入水槽內的水通過過濾、充氧后可送至隔墻6處進行循環使用,當池內需要清理時,只需將林蛙的食物殘留物和糞便掃入水槽中,然后再將污水進行后續處理即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慶市鳳博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未經大慶市鳳博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47710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