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釹鐵硼加工的高效冷卻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467497.3 | 申請日: | 2014-08-1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035497U | 公開(公告)日: | 2014-12-24 |
| 發明(設計)人: | 高曉山;姚仁貴;何文敬;衣曉飛;張德文;周至國;王永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包鋼稀土永磁合金制造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2D11/06 | 分類號: | B22D11/06;B22D11/12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1500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釹鐵硼 加工 高效 冷卻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釹鐵硼加工的高效冷卻裝置,屬于稀土永磁材料生產制造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稀土永磁材料釹鐵硼是一種重要的磁性材料,其具有優異的磁性能而被稱為“磁王”。釹鐵硼永磁合金材料在加工過程中,其熔融時的溫度通常達到1400℃以上,為了使釹鐵硼永磁合金材料在預定的時間內實現冷卻結晶,以到達預期的晶體結構及材料性能,通常需要提供高效的冷卻裝置,對熔融的釹鐵硼永磁合金材料進行冷卻;此外,為了防止熔融的釹鐵硼永磁合金材料發生副反應或引入雜質,通常釹鐵硼永磁合金材料的熔融和結晶作業都要在封閉的真空體系或惰性氣體保護環境中進行,因此增加了釹鐵硼永磁合金材料受到的冷卻難度。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正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釹鐵硼加工的高效冷卻裝置,使熔融的釹鐵硼永磁合金材料在封閉的惰性氣體保護環境中仍受到較好的冷卻效果。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釹鐵硼加工的高效冷卻裝置,包括:密封外殼、加料流道、冷卻輥、接料托盤,所述加料流道、所述冷卻輥和所述接料托盤均位于所述密封外殼內,所述加料流道位于所述冷卻輥上方,所述接料托盤位于所述冷卻輥下方,所述冷卻輥設置有轉軸,所述轉軸延伸至所述密封外殼外;
還包括水冷系統和風冷系統;所述水冷系統包括設置于所述冷卻輥內且平行于所述轉軸的多根冷卻水管、設置于所述冷卻輥兩端的分流水管和分別設置于所述轉軸兩端的進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冷卻水管以所述轉軸為圓心對稱布置,多根所述冷卻水管一端通過所述分流水管連接所述進水管,另一端通過所述分流水管連接所述出水管;
所述風冷系統包括連通所述密封外殼內腔的進氣管和出氣管,以及連通所述進氣管和所述出氣管的冷卻管,所述出氣管和所述冷卻管之間設置有壓縮機,所述進氣管和所述冷卻管之間設置有儲氣罐。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進氣管和所述出氣管分別設置有進氣閥和出氣閥,所述密封外殼還設置有連通所述密封外殼內腔的氣壓表,所述氣壓表的讀數表盤位于所述密封外殼外,所述進氣管位于所述密封外殼的下部,所述出氣管位于所述密封外殼的上部。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如下: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釹鐵硼加工的高效冷卻裝置,熔融的釹鐵硼永磁合金材料從加料流道中流入到冷卻輥表面,通過水冷系統進行冷卻,同時冷卻輥旋轉能夠使冷卻輥的表面冷卻部循環使用,從而提高冷卻輥接觸熔融的釹鐵硼永磁合金材料的位置的冷卻效果,冷卻結晶的釹鐵硼永磁合金材料從冷卻輥表面滑落至接料托盤進行進一步地冷卻;此外,密封外殼內的惰性保護氣體通過風冷系統不斷循環,將密封外殼內的熱量不斷帶出,從而提高對釹鐵硼永磁合金材料的冷卻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釹鐵硼加工的高效冷卻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具體的實施例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內容。
如圖1和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釹鐵硼加工的高效冷卻裝置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釹鐵硼加工的高效冷卻裝置,包括:密封外殼1、加料流道2、冷卻輥3、接料托盤4,所述加料流道2、所述冷卻輥3和所述接料托盤4均位于所述密封外殼1內,所述加料流道2位于所述冷卻輥3上方,所述接料托盤4位于所述冷卻輥3下方,所述冷卻輥3設置有轉軸31,所述轉軸31延伸至所述密封外殼1外;還包括水冷系統和風冷系統;所述水冷系統包括設置于所述冷卻輥3內且平行于所述轉軸31的多根冷卻水管51、設置于所述冷卻輥3兩端的分流水管52和分別設置于所述轉軸31兩端的進水管53和出水管54,所述冷卻水管51以所述轉軸31為圓心對稱布置,多根所述冷卻水管51一端通過所述分流水管52連接所述進水管53,另一端通過所述分流水管52連接所述出水管54;所述風冷系統包括連通所述密封外殼1內腔的進氣管61和出氣管62,以及連通所述進氣管61和所述出氣管62的冷卻管63,所述出氣管62和所述冷卻管63之間設置有壓縮機64,所述進氣管61和所述冷卻管63之間設置有儲氣罐65。進一步改進地,所述進氣管61和所述出氣管62分別設置有進氣閥66和出氣閥67,所述密封外殼1還設置有連通所述密封外殼1內腔的氣壓表68,所述氣壓表68的讀數表盤位于所述密封外殼1外,所述進氣管61位于所述密封外殼1的下部,所述出氣管62位于所述密封外殼1的上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包鋼稀土永磁合金制造有限責任公司,未經安徽包鋼稀土永磁合金制造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46749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