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室內與室外接觸線銜接與隔離的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370941.X | 申請日: | 2014-07-0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055418U | 公開(公告)日: | 2014-12-31 |
| 發明(設計)人: | 于曉英;李彥華;孫永剛;楊建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蘭州華創交大電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M1/12 | 分類號: | B60M1/1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730000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火車***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室內 室外 接觸 銜接 隔離 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鐵路機車供電線路工程設備領域,特別是一種室內與室外接觸線銜接與隔離的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在電氣化鐵路線路上方必然設置有向電力機車提供電力的接觸網,由于鐵路上方的帶電接觸網線,在氣候寒冷地區、易出現揚沙天氣地區及自然條件惡劣地區,使室內裝卸作業和檢修作業等均有一定的困難,而且也不安全。現階段的兩種解決方案,一是由電力機車牽引的列車進入到有接觸網的車站股道后,改由內燃調車機進行整車牽引作業,將需要進行裝卸的或檢修的列車牽引停靠在不設接觸網線的庫內進行作業。當裝卸或檢修完成后,再由內燃機車將列車牽引回有接觸網線的車站到發線。二是在庫內也架設接觸網線,但在庫門上開門洞,將室內外接觸網線簡單直接連接在一起,這樣方便了列車進出作業,可在冬季室內保暖不夠,采暖能源消化加大,而春季揚沙天氣,沙塵進入,給室內設備帶來麻煩。造成室內人員的不能正常工作,使得鐵路運輸及機車檢修不能快捷、順暢。
因此急需一種能夠將室內、室外接觸網線銜接和隔離開的設備,已解決列車連續作業和室內密封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室內與室外接觸線銜接與隔離的設備,既能將室內、室外接觸網線銜接起來,又能將其隔離開一段距離,起到臨時通斷供電方便裝修及檢修作業和完全封閉庫門,排除外界條件影響。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按照以下技術方案實施的:
一種室內與室外接觸線銜接與隔離的設備,包括設置在室門上方的墻壁外的室外死錨固定接觸網段和在墻壁內的室內死錨移動接觸網段,所述的室外死錨固定接觸網段包括拉線、單臂懸掛架、絕緣子、接觸線過渡架及匯流排,單臂懸掛架的一端垂直固定在墻壁外壁,另一端連接拉線,拉線斜拉固定在墻壁外壁上,單臂懸掛架上連接絕緣子,絕緣子的末端連接到匯流排,接觸線過渡架與匯流排固定連接;所述的室內死錨移動接觸網段包括拉線、預置安裝鋼架、移動梁、絕緣子、移動車、接觸線過渡架及匯流排,預置安裝鋼架固定在墻壁內壁,預置安裝鋼架上安裝移動梁,移動梁上連接有絕緣子,絕緣子的末端連接到匯流排,接觸線過渡架與匯流排固定連接,所述移動梁上設置移動車,移動車與移動梁滾動連接,所述預置移動車上設有驅動移動車的減速電機。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優選方案,所述的移動車上設有滾輪滾動座,滾輪滾動座安裝在移動梁上,減速電機的輸出軸上連接移動車,移動車上連接有絕緣子,絕緣子的末端連接到匯流排上,其中絕緣子采用復合材料制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優選方案,所述的拉線至少設置為兩條。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優選方案,所述的移動梁為工字鋼。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由于本設備采用移動車與移動梁滾動連接方式,具有免維護,免潤滑的優點,便于使室內、室外接觸網線可隔離開一段安全距離,使得門不再局限于推拉門,卷閘門,其他形式的門也可以采用。
2、本實用新型實現本設備與室門、與隔離開關安全互鎖,設備運行安全可靠。
3、本實用新型安裝簡單,制作簡單,絕緣子采用復合材料,其重量輕,耐污性能好,機械強度高,大大提高了安裝速度,并且運營維護簡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接觸網線銜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接觸網線銜接時的狀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接觸網線隔離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接觸網線隔離時的狀態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移動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在此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以及說明用來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蘭州華創交大電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未經蘭州華創交大電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370941.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