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頂管段間檢修井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333246.6 | 申請日: | 2014-06-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080861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1-07 |
| 發明(設計)人: | 龍鵬;楊先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E02D29/12 | 分類號: | E02D29/12 |
| 代理公司: | 廣州嘉權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譚英強 |
| 地址: | 51006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管段 檢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地下管道檢查井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大規模城鎮化發展,城市地下管網建設密度越來越大,但由于征地拆遷、交通疏解或周邊環境等因素制約,傳統的開槽埋管施工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使用限制,機械頂管施工作為非開挖施工的一種主要方式在城市管網工程中應用越來越普遍。
當采用鋼筋混凝土頂管施工,頂管井之間由于長度過長或者需要接入支管時,我們常常在頂管施工完成后,在頂管井間開挖施工檢查井。頂管施工的管道埋深一般較深,開挖檢查井時需實施支護結構,但由于已施工頂管的存在,檢查井的支護施工較為困難,且坑內降水常常會造成既有頂管的下沉、周邊地面沉降等不良后果。另外,由于已施工頂管的存在,頂管以下部分的掏土非常困難,檢查井的底板混凝土澆筑質量往往也得不到保證,而且在破除頂管時也容易會造成管節回縮松動漏水的不良后果。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施工方便、受施工環境限制小的的新型頂管段間檢修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新型頂管段間檢修井,包括頂管管體、檢修井體及檢修井座,所述頂管管體包括鋼筋混凝土頂管和包覆在鋼筋混凝土頂管外表面的頂管鋼板,所述頂管管體設置有一與檢修井體相適配的預留孔,所述檢修井體包括鋼筋混凝土井筒和包覆在鋼筋混凝土井筒外表面的井筒鋼板,所述檢修井體的底端與頂管管體的預留孔處垂直連接,在所述井筒鋼板與頂管鋼板的交接處進行焊接固定。
進一步,所述頂管鋼板與井筒鋼板通過設置一環狀鋼板進行焊接固定,在所述頂管鋼板與鋼筋混凝土井筒底端的接觸面上粘結有遇水膨脹密封膠條,在所述鋼筋混凝土井筒內壁與鋼筋混凝土頂管外壁交接處澆筑混凝土止水擋塊。
進一步,在所述井筒鋼板內設有與鋼筋混凝土井筒連接的錨筋,所述井筒鋼板外形成有防腐層。
進一步,所述頂管管體下方土層進行加固處理形成加固土層。
進一步,所述鋼筋混凝土頂管臨近預留孔處設有加強鋼筋。
有益效果:此新型頂管段間檢修井中頂管管體和檢修管體都分別具有外包的頂管鋼板和井筒鋼板,其中通過設置的井筒鋼板,在檢修管體施工時,井筒鋼板可直接壓入土層中與下方的頂管管體相接觸,再通過井筒鋼板澆筑鋼筋混凝土井筒形成檢修井體,井筒鋼板既可作為檢修井體施工階段的擋土結構,也可作為鋼筋混凝土井筒的外模板和外側受力構件,摒棄傳統常規檢查井需開挖基坑并設置支護結構后再修筑檢查井的方式,有效解決了檢查井施工階段的開挖支護的問題,又解決了因既有頂管的存在,造成施工困難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新型頂管段間檢修井設置靈活、施工簡便、安全經濟、環保快捷、對已施工頂管和周邊環境影響較小。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縱向剖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豎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頂管段間檢修井,包括頂管管體10、檢修井體20及檢修井座30,頂管管體10包括鋼筋混凝土頂管11和包覆在鋼筋混凝土頂管11外表面的頂管鋼板12,頂管管體10設置有一與檢修井體20相適配的預留孔13,檢修井體20包括鋼筋混凝土井筒21和包覆在鋼筋混凝土井筒21外表面的井筒鋼板22,檢修井體20的底端與頂管管體10的預留孔13處垂直連接,在井筒鋼板22與頂管鋼板12的交接處進行焊接固定。
在本實施例中,頂管管體10由鋼筋混凝土頂管11和頂管鋼板12兩部分組成,鋼筋混凝土頂管11具有朝向上方的預留孔13,該預留孔13的大小與檢修井體20大小相對應,預留孔13作為頂管管體10與檢修井體20的聯通孔,這樣既保證了施工精度,又避免了二次開鑿對頂管管體10的損壞。其中,在鋼筋混凝土頂管11臨近預留孔13處應設有加強鋼筋18,以減少因設置預留孔13而帶來的管節強度降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未經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33324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