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輕卡后簧后支架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331880.6 | 申請日: | 2014-06-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109724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1-21 |
| 發明(設計)人: | 梁永強;王加明;莊煒;田小兵;宋海博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動力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G11/10 | 分類號: | B60G11/10 |
| 代理公司: | 濟南智圓行方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企業) 37231 | 代理人: | 王希剛 |
| 地址: | 250200 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輕卡后簧后 支架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輕卡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種輕卡后簧后支架。
背景技術
目前,輕卡后懸架后簧后支架多數采用簡單的拼焊鈑金件,甚至為滿足承載受力需求采用鑄件,結構固定單一,具體的板簧距設計參數直接決定了這種后簧后支架的應用范圍單一性。而輕卡的型譜多變復雜,對于前后板簧距的參數有不同的要求,單一固定的后簧后支架將加大設計的負擔以及較多的數據存儲,并且增加模具開發的費用,售后服務中如果出現零件損壞將很難替換。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是針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便于安裝定位和維修更換,使用可靠,美觀的的輕卡后簧后支架。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輕卡后簧后支架,包括支板一和π形支板二,所述支板一和支板二兩端拼接構成后簧后吊耳上端的安裝空間,其中,所述支板一中部設置有軸孔一用于安裝后簧后吊耳的吊耳軸;
所述支板二中部設置有圓孔并由圓孔連接有支撐件,所述支撐件包括支撐板,所述支撐板設置有與所述圓孔配合使用的圓臺,所述支撐板還設置有通孔并由所述通孔與支板二螺栓連接,所述圓臺中心設置有軸孔二用于安裝后簧后吊耳的吊耳軸。
其中,所述支撐板與所述支板二的連接螺栓位于所述軸孔二的斜上方,且所述螺栓的螺紋端位于所述支板二的外側。
所述支板一中部設置有凸起。
所述支板一和支板二兩端各設置有三個固定孔,并由所述固定孔螺栓連接或鉚接在車架大梁的側面。
所述支板一和支板二焊接在一起。
所述支板一和支板二多處設置減重缺口,并在所述減重缺口處設置平滑過渡。
使用時,根據不同的板簧距選用不同圓臺高度的支撐件。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據對上述方案的敘述得知,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便于安裝定位和維修更換;而且在結構的受力做了仿真優化,在此基礎上合理減重,平滑過渡圓角,避免應力集中使用可靠,造型符合車輛美觀的要求。在使用過程中,通過更換支撐件,具體調整支撐件圓臺的高度參數尺寸,來調整板簧距參數,而其他的件不變,使得選擇具有多樣性,大大的減少了模具的費用,安裝便捷,維修簡單。支撐件和支板二的連接螺栓位于支板二的斜上方,而且螺母的螺紋端位于支板二的外側,能避免后簧后支架上安裝吊耳與其螺栓的干涉。支板一和支板二在保證工件強度的基礎上通過仿真軟件合理減重,多處設置倒角平滑過度,避免應力集中且保證車輛的整體美觀。支板一中部設置有凸起,在支板一與車架大梁之間形成吊耳軸的端部空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的平面主視圖;
圖3為圖2的俯視圖;
圖4為支撐件的平面主視圖;
圖5為圖4的俯視圖;
圖中,1、支板一;2、支板二;3、固定孔;4、軸孔一;5、圓孔;6、支撐件;7、支撐板;8、圓臺;9、軸孔二;10、通孔;11、減重缺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如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輕卡后簧后支架,包括支板一1和π形支板二2,支板一1中部設置有凸起,支板一1和支板二2兩端拼接焊接構成后簧后吊耳上端的安裝空間。支板一1和支板二2多處設置減重缺口11,并在減重缺口11處設置平滑過渡。
支板一1和支板二2兩端各設置有三個固定孔3,并由固定孔3螺栓連接或鉚接在車架大梁的側面。
支板一1中部設置有軸孔一4用于安裝后簧后吊耳的吊耳軸。
支板二2中部設置有圓孔5并由圓孔5連接有支撐件6,支撐件6包括支撐板7,支撐板7設置有與圓孔5配合使用的圓臺8,圓臺8中心設置有軸孔二9用于安裝后簧后吊耳的吊耳軸。支撐板7還設置有通孔10并由通孔10與支板二2螺栓連接,支撐板7與支板二2的連接螺栓位于軸孔二9的斜上方,且螺栓的螺紋端位于支板二2的外側。
使用時,根據不同的板簧距選用不同圓臺8高度H的支撐件6,調整支撐件6的圓臺8的高度H的參數尺寸,來調整板簧距參數。
本實用新型未經描述的技術特征能夠通過或采用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再贅述,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動力有限公司,未經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動力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33188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