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堅果破殼鉗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284993.5 | 申請日: | 2014-05-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828781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9-17 |
| 發明(設計)人: | 張春旭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春旭 |
| 主分類號: | A47J43/26 | 分類號: | A47J43/26 |
| 代理公司: | 鞍山貝爾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23 | 代理人: | 顏偉 |
| 地址: | 114001 遼寧省***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堅果 破殼鉗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生活小機械用具,特別是一種堅果破殼鉗,適用于榛子、核桃、松子等。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主流堅果鉗均采用簡單的杠桿原理,其使用過程中存在如下缺陷:
1、使用費力。由于家庭中實際使用破殼鉗的多為女性,她們天生力量較小,使用費力的堅果鉗顯然不適合她們。從力學角度看,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傳統堅果鉗杠桿結構的阻力臂較長,因此需要的力量大。并且堅果的直徑越大,阻力臂就越長,也就越費力氣,即使阻力臂不變,也要依靠調節堅果鉗握把的張開角度,來適應不同大小的堅果,握把張開角度變化后,人手如不處在最佳發力狀態,就會用不上力量,而女性的手相對較小,就更加難以適應握把角度的變化;
2、破殼效果差。因為阻力臂長,傳統的堅果鉗對堅果的壓力點在堅果殼破開的瞬間,行程較大,另由于破殼本身需要的力量較大,使堅果鉗不易控制,極易造成堅果殼破開后,同時將果仁壓碎,從而影響破殼效果。?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輕松破殼、破殼效果好的堅果破殼鉗,從而解決現有破殼鉗存在的使用費力、破殼效果差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堅果破殼鉗,包括主鉗體和壓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鉗體具有V字型鉗口且V字型鉗口的上鉗口和鉗口根部位置設為連通的空心槽結構,所述上鉗口前端內置有傳動片并利用支承軸與所述主鉗體鉸接,所述壓把頂端由鉗口根部插入所述上鉗口后端并利用支承軸與所述主鉗體鉸接,所述傳動片與壓把頂端對應設有傳動軸孔和壓力軸孔,兩傳動軸孔之間利用傳動軸鉸接有傳動桿,兩壓力軸孔之間利用壓力軸鉸接有齒面伸出上鉗口的齒刃鍘刀,所述V字型鉗口的下鉗口設為齒牙面。
上述的堅果破殼鉗,所述主鉗體后部設為與所述壓把相對應的握把,以方便使用。
上述的堅果破殼鉗,所述傳動片的數量為兩個,所述壓把頂端設為與所述傳動片相對應的雙層結構,所述傳動桿和齒刃鍘刀均裝夾于兩個傳動片及壓把頂端的雙層結構中。
上述的堅果破殼鉗,所述壓把頂端的支承軸孔分別與其上的傳動軸孔、壓力軸孔的軸心線相互垂直;所述傳動片的支承軸孔分別與其上的傳動軸孔、壓力軸孔的軸心線相互垂直。
上述的堅果破殼鉗,所述壓把頂端的支承軸孔與壓力軸孔的軸心距為6~8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利用壓把、傳動桿、傳動片和齒刃鍘刀組成的多連桿機構實現對堅果的破殼動作,具體為:將堅果置于堅果鉗的V字型鉗口中,并盡量向里靠,使堅果與齒刃鍘刀齒面和下鉗口齒面靠緊,用力握壓把,手對壓把施加向上的力量,壓把圍繞與主鉗體的支承軸轉動,由于壓把轉動角度較小(20-25度),這一動作可近似看成壓把上的圧力軸帶動齒刃鍘刀右端向下動作,同時壓把上的傳動軸推動傳動桿向左動作。由于傳動桿的推動,傳動片圍繞其與主鉗體的支承軸轉動,從而傳動片上的壓力軸帶動齒刃鍘刀左端向下動作。由此形成齒刃鍘刀兩端同時向下,完成破殼。大幅度減小了阻力臂,與現有破殼鉗相比,破殼時需要較小的力量,達到輕松破殼的目的;
2、破殼行程由壓把頂端的支承軸與壓力軸的軸心距控制,軸心距一般非常小,可達到6-8mm,則破殼行程小,能夠較好的保持果仁的完整,破殼效果好;
3、置入V字型鉗口的堅果,均能同樣破殼,不再出現直徑不同的堅果需要力量不同的情況,或者需要用握把角度調整的情況;
4、與傳統堅果鉗相比,新型堅果鉗將V字型鉗口對外設置,方便堅果的取放,使用起來更加便捷;
5、齒刃鍘刀的厚度較小,呈片狀,故其對堅果的壓力范圍接近于線,則壓力更為集中,更利于破殼。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主鉗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壓把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中傳動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1中齒刃鍘刀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1中傳動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鉗體1、空心槽結構101、握把102、齒牙面103、壓把2、傳動軸孔201、壓力軸孔202、支承軸孔203、傳動片3、傳動軸孔301、壓力軸孔302、支承軸孔303、支承軸4、傳動軸5、傳動桿6、壓力軸7、齒刃鍘刀8、齒面801。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該堅果破殼鉗,包括主鉗體1和壓把2,所述主鉗體1具有V字型鉗口且V字型鉗口的上鉗口和鉗口根部位置設為連通的空心槽結構101,參見圖2中虛線部分。所述主鉗體1后部設為與所述壓把2相對應的握把102。所述上鉗口前端內置有傳動片3并利用支承軸4與所述主鉗體1鉸接,所述壓把2頂端由鉗口根部插入所述上鉗口后端并利用支承軸4與所述主鉗體1鉸接,所述傳動片3與壓把2頂端對應設有傳動軸孔301、201和壓力軸孔302、202,所述壓把2頂端的支承軸孔203分別與其上的傳動軸孔201、壓力軸孔202的軸心線相互垂直,所述傳動片3的支承軸孔303分別與其上的傳動軸孔301、壓力軸孔302的軸心線相互垂直。所述壓把2頂端的支承軸孔203與壓力軸孔202的軸心距為6~8mm。兩個傳動軸孔201、301之間利用傳動軸5鉸接有傳動桿6,兩壓力軸孔202、302之間利用壓力軸7鉸接有齒面801伸出上鉗口的齒刃鍘刀8,所述傳動片3的數量為兩個,所述壓把2頂端設為與所述傳動片3相對應的雙層結構,所述傳動桿6和齒刃鍘刀8均裝夾于兩個傳動片3及壓把2頂端的雙層結構中。所述V字型鉗口的下鉗口設為齒牙面10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春旭,未經張春旭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28499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電動汽車電驅動電子控制裝置
- 下一篇:電池組及具有該電池組的電池模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