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摩托車發動機冷卻機油循環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281772.2 | 申請日: | 2014-05-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906036U | 公開(公告)日: | 2014-10-29 |
| 發明(設計)人: | 陳中越;吳志暢 | 申請(專利權)人: | 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1M5/00 | 分類號: | F01M5/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博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華 |
| 地址: | 400707 重慶市北***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摩托車 發動機 冷卻 機油 循環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摩托車發動機冷卻技術,具體來講指一種摩托車發動機冷卻機油循環結構,屬于摩托車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摩托車發動機工作時,相關部件快速運轉,將會產生很大的熱量,導致溫度升高。有效的冷卻是確保發動機正常工作所必須的。為此,通過專門的冷卻機油對發動機進行冷卻,并在摩托車上形成發動機冷卻機油循環結構,溫度較低的機油進入發動機對相關部件冷卻后,攜帶熱量溫度升高,然后從發動機出來,在發動機外部散熱降溫后,再循環進入發動機內部進行冷卻,如此往復。
目前的外部冷卻是基于摩托車車架而設計的。由于摩托車車架主體部分是由金屬管件焊接形成,金屬管件的管腔可以用于儲存機油并通過金屬管件進行散熱降溫。雖然這種方式利用既有的車架而設計,在結構上看來比較簡潔和緊湊,但加工工藝性卻比較復雜,生產效率低,而且生產制造成本也比較高。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工藝簡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摩托車發動機冷卻機油循環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
摩托車發動機冷卻機油循環結構,包括發動機和用于儲存并冷卻機油的外置容器,外置容器固定安裝在車體上;發動機上設有冷卻機油進口和冷卻機油出口,外置容器上設有兩出油口和一進油口,外置容器第一出油口通過油管Ⅰ與發動機冷卻機油進口連接,發動機冷卻機油出口通過油管Ⅱ與外置容器進油口連接;外置容器第二出油口通過油管Ⅲ與發動機缸頭連接,在油管Ⅲ上設有機油過濾器。
進一步地,所述外置容器由兩部分合圍形成封閉結構,兩部分的合圍面均為法蘭盤結構,并在法蘭盤位置鉚合在一起。
更進一步地,所述外置容器的兩部分上均沖壓形成有若干向外突出的兼有散熱和增加強度的凸筋。
相比現有車架儲油冷卻方式,本實用新型在工藝性上得到了提高,生產制造成本得到了降低,大力的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外置容器的凸筋結構,兼有散熱和增加強度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增大容器容積。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另一角度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1和圖2,從圖上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摩托車發動機冷卻機油循環結構,包括發動機1和用于儲存并冷卻機油的外置容器2,外置容器通過其上的三處連接點固定安裝在車體上。發動機1上設有冷卻機油進口3和冷卻機油出口4,外置容器2上設有兩出油口和一進油口,外置容器2第一出油口通過油管Ⅰ5與發動機冷卻機油進口3連接,發動機冷卻機油出口4通過油管Ⅱ6與外置容器2進油口連接。外置容器第二出油口通過油管Ⅲ7與發動機缸頭8連接,在油管Ⅲ7上設有機油過濾器9。油管Ⅰ5和油管Ⅱ6與外置容器的連接位位于外置容器2的側面,且位于同一側面。油管Ⅲ7與外置容器的連接位位于外置容器2的上表面。
所述外置容器由兩部分合圍形成封閉結構,兩部分的合圍面均加工為法蘭盤結構,并在法蘭盤位置鉚合在一起。
參見圖1,所述外置容器的兩部分上均沖壓形成有若干向外突出的兼有散熱和增加強度的凸筋10。實際加工時,每部分外置容器的凸筋10均為兩組,每組均由若干平行的凸筋10構成。
發動機運轉時,帶動發動機冷卻機油從發動機冷卻機油出口4進入到油管Ⅱ6,到達外置容器2里面進行散熱降溫,再通過油管Ⅰ5和發動機冷卻機油進口3回到發動機1內部。當壓力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多余的冷卻機油就會通過油管Ⅲ7,并經過機油過濾器9回到發動機缸頭8,對發動機缸頭8進行冷卻,最終回到發動機箱體內部,從而形成一個機油冷卻循環。本實用新型機油冷卻器循環結構在原有車架儲油方式上工藝性得到了提高,生產制造成本得到了降低,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圖中虛線表示機油循環路線。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28177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