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抗菌多層給水管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279458.0 | 申請日: | 2014-05-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114372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1-21 |
| 發明(設計)人: | 林海英;許建欽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恒杰塑業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L9/147 | 分類號: | F16L9/147;B32B1/08 |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樓區博深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崢 |
| 地址: | 350307 ***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抗菌 多層 給水管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給水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抗菌多層給水管。
背景技術
水資源是人類的生命之源,人們的生存離不開水。但是飲用了被污染的水,種菌群菌落及重金屬污染超標,人們就會產生疾病甚至死亡。據最精確的估計,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5億人患上經水傳染的疾病,其中大約1000萬人死于非命——每三年的死亡人口相當于一個加拿大的人口。
我國水資源概況:我國大小河川總長42萬公里,湖泊7.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0.8%,水資源總量28000億m3,人均2300m3(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擁有量的1/4,居121位,為13個貧水國之一。目前中國640個城市有300多個缺水,2.32億人年均用水量嚴重不足。我國污水、廢水排放量每天約為1×108m3之多。水污染現狀更是觸目驚心,一項調查表明,全國目前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77億元。因此在自來水管道上常見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菌、綠朧桿菌、肺炎克伯雷伯氏菌、白色念球菌、溶血性球菌等細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強度高的抗菌多層給水管。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抗菌多層給水管,包括由內到外的抗菌層、增韌層和超韌耐開裂層,所述抗菌層、增韌層和超韌耐開裂層通過三層擠出機口模一體成型,所述抗菌層為納米銀PE材質,厚度為0.5–1mm,所述增韌層為PE100管材專用料加增韌助劑共混材料,厚度為整體壁厚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左右,所述超韌耐開裂層為道達爾聚乙烯PE100-RC材質,厚度為整體壁厚的三分之一。具體的,所述抗菌層的厚度為0.5mm,所述超韌耐開裂層的厚度為整體壁厚的三分之一。
其中,所述抗菌層為納米銀PE100材質。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抗菌、殺菌持久且安全無毒。
2、有超強的耐環境應力開裂性能,耐慢速裂紋增長指標是普通PE給水管50倍,使用壽命達到100年以上,是普通PE100級給水管的2倍。
3、能抗點載荷。點載荷是指管道在運行過程中,外壁受到土壤中石頭等堅硬物持續長時間的擠壓,形成向內凹陷,內壁產生放射性脆性開裂。該抗菌多層給水管能有效抗點載荷,管道不會發生脆性破壞,而普通PE100級沒有抗點載荷能力了。
利用最新的納米技術,運用在自來水管道上,實現納米銀與PE管道有機結合,使我公司生產的給水管具有高效殺菌抗菌功能,能有效殺死650多種細菌,特別對常見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菌、綠朧桿菌、肺炎克伯雷伯氏菌、白色念球菌、溶血性球菌等細菌有殺菌抗菌作用,殺菌達到95%以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抗菌多層給水管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
1:抗菌層;2:增韌層;3:超韌耐開裂層。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納米銀PE:為納米銀與PE的有機結合,納米銀(Nano?Silver)就是將粒徑做到納米級的金屬銀單質。納米銀粒徑大多在25納米左右,對大腸桿菌、淋球菌、沙眼衣原體等數十種致病微生物都有強烈的抑制和殺滅作用,而且不會產生耐藥性。市場上已有納米銀PE薄膜、納米銀PE母粒等等。
道達爾聚乙烯PE100-RC材質:為法國企業道達爾制造的耐開裂聚乙烯(PE100-RC)。
PE材料按照國際上統一的標準劃分為五個等級:PE32級、PE40級、PE63級、PE80級和PE100級。
超韌聚乙烯PE100(RC)管道(PE100with?Resistant?to?Cracks),按照GB/T18475-2001(ISO12162:1995)《熱塑性塑料壓力管材和管件用材料分級和命名,總體使用(設計)系數》中的定義,其按照材料的壓力分級水平,仍然是PE100級的壓力管道材料;同時,由于其具有優異的耐慢速裂紋增長性能(耐應力開裂)的性能,按照DIN/PAS1075標準,其定義為超韌聚乙烯PE100(RC)。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恒杰塑業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經福建恒杰塑業新材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27945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