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新型輔助變壓器電路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248417.5 | 申請日: | 2014-05-1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089611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1-07 |
| 發明(設計)人: | 傅華俊 | 申請(專利權)人: | 永康市鴻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M7/00 | 分類號: | H02M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億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湯東鳳 |
| 地址: | 321300 浙江省金華市永康市***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輔助 變壓器 電路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壓器電路,具體是一種新型輔助變壓器電路。?
背景技術
有的輔助變壓器多為普通工頻變壓器,功率較小,僅為驅動級、控制電路提供電源,驅動變壓器和輔助變壓器(待機變壓器),負責將PWM集成電路輸出的控制信號進行放大以驅動開關進行工作,同時還可以將開關管工作的高壓區和集成電路工作的低壓區進行物理隔離;輔助變壓器的主要作用是驅動開關管工作;現有的輔助變壓器電路上具有成本高、安全可靠性差等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節能,安全的新型輔助變壓器電路,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輔助變壓器電路,包括電源開關S1和輔助電源P1;所述電源開關S1一個接線端連接扦座XS2,其另一個接線端連接扦座XS1的左端;所述扦座XS2連接電阻TR1左端,所述電阻TR1右端連接整流電橋DZ1的接線端3,且電阻TR1的右端還與通過串聯電容C54連接整流電橋DZ1的接線端2;所述扦座XS1的右端連接整流電橋DZ1的接線端1,且扦座XS1的右端還通過電容C52連接整流電橋DZ1的接線端4;所述電阻TR1同過并聯的開關連接邊沿JK觸發器J1,所述邊沿JK觸發器J1的一端連接24V電源,另一端接地;所述整流電橋DZ1的接線端2接310V電源正極,且通過電容C5連接整流電橋DZ1的接線端4;所述電容C5并聯電容C1、電容C2、電容C3、電阻R1和電容C6;所述電容C5和整流電橋DZ1的接線端2的接線節點還連接三極管G1的集電極,所述三極管G1的基極連接信號端G1,三極管G1的發射極連接信號端E1,且同時連接三極管G3的集電極;所述三極管G3的基極連接信號端G3,三極管G3的發射機連接信號端E3和整流電橋DZ1的接線端4,且接地;所述三極管G1并聯電阻R2和電容C6,且電阻R2和電容C6串聯;所述三極管G3并聯電阻R4和電容C8,且電阻R4和電容C8串聯;所述三極管G1的集電極還連接三極管G2的集電極,三極管G2的發射極連接三極管G4的集電極,且同時連接信號端E2;所述三極管G4的發射極連接信號端E4,且連接整流電橋DZ1的接線端4;所述三極管G1和三極管G3的接線點通過電感T2連接電感T1的一端,三極管G2和三極管G4的接線點連接電感T1的另一端;所述電感T1線圈的上端連接二極管D1的正極,二極管D1的負極連接扦座XS3;所述二極管D1并聯電阻R5、電容C11、二極管D2、二極管D3和二極管D4,且電阻R5和電容C11為串聯;所述二極管D1的負極通過電容C13和保險電阻F1連接電感T2線圈的中端;所述電感T2線圈的中端連接扦座XS4;所述保險電阻F1兩端分別連接端口B1和B2端口;所述電感T2線圈的下端連接二極管D5的正極,二極管D5的負極連接二極管D1的負極;所述二極管D5并聯二極管D6、二極管D7二極管D8和電阻R6與電容C12,其中電阻R6與電容C12串聯;所述二極管D5的負極還連接端口B3所述電容C13并聯電容C14和電容C15;所述電容C14和電容C15串聯,其接線點接地;所述電感T2的一端通過電阻R19連接電感T2的另一端,且電阻R19的另一端通過端口A13連接電阻R9的右端;所述電感T2上并聯有二極管D17、二極管D16、二極管D15和二極管D14,且二極管D17和二極管D16串聯,二極管D14和二極管D15串聯;所述電阻R19與電阻R20連接,且電阻R20接15V正電源;所述電阻R20還同時連接電容C32,且電容C32并聯電容C33,并接地;所述左電感T3的右側上部線圈上接線口通過電阻R36和電容C35連接左電感T3的右側上部線圈下接線口;所述電阻R36上并聯二極管D24和電阻R35,且二極管D24和電阻R36并聯,二極管D24的負極連接左電感T3右側上部線圈上接線口;所述電阻R36和電容C35的接線口連接信號端G1,左電感T3的右側上部線圈下接線口連接信號端E1;所述左電感T3右側下部線圈的上接線口同時連接信號端E2和通過電容C36和電阻R38連接左電感T3的右側下部線圈的下接線口;且電阻R38并聯二極管D25和電阻R37,電阻R37和二極管D25串聯,且二極管D25的負極連接左電感T3的右側下部線圈的下接線口;所述電阻R38和電容C36的接線點連接信號端G2;所述左電感T3并聯右電感T3;所述右電感T3的右側上部線圈上接線口通過電阻R40和電容C37連接右電感T3的右側上部線圈下接線口;所述電阻R40上并聯二極管D26和電阻R39,且二極管D26和電阻R40并聯,二極管D26的負極連接右電感T3右側上部線圈上接線口;所述電阻R40和電容C37的接線口連接信號端G4,右電感T3的右側上部線圈下接線口連接信號端E4;所述右電感T3右側下部線圈的上接線口同時連接信號端E3和通過電容C38和電阻R42連接右電感T3的右側下部線圈的下接線口;且電阻R42并聯二極管D27和電阻R41,電阻R41和二極管D27串聯,且二極管D27的負極連接右電感T3的右側下部線圈的下接線口;所述電阻R42和電容C38的接線點連接信號端G3;所述輔助電源P1端口1接310V正電源,輔助電源P1端口4接地,輔助電源P1端口2連接電感T4的左側上部線圈;所述電感T4的左側上部線圈并聯電容C22,電阻R15和二極管D9,二極管D9和電阻R15串聯;所述輔助電源P1端口2同時通過電阻R15連接二極管D9的負極;所述二極管D9的正極連接開關功率管VT5的P極,開關功率管VT5的G極同時連接電阻R51和二極管Z1的負極,開關功率管VT5的S極連接電阻R14的一端;所述電阻R1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電阻R51連接芯片U3的端口6;所述芯片U3的端口3通過電阻R21連接電阻R14,且芯片U3的端口3和電阻R21的接線點連接電容C21;所述輔助電源P1端口2通過電阻R23連接芯片U3的端口7,且芯片U3的端口7依次連接電阻R19的一端,光敏三極管U4B的集電極和二極管D16的負極;所述電阻R19另一端接地,且電阻R19并聯電容C17和電容C16,其中電容C17的正極與芯片U3的端口7相連接;所述二極管D16的正極連接電感T4左側下部的線圈,且接地;所述光敏三極管U4B的發射極通過電阻R16接地,還同時連接電阻R15的一端;所述電阻R15連接芯片U3的端口2;所述芯片U3的端口2還通過電阻R17連接芯片U3的端口1,且電阻R17并聯電容C18;所述芯片U3的端口5接地,芯片U3的端口8通過電阻R18連接芯片U3的端口4,且芯片U3的端口7還通過電容C19接地,芯片U3的端口4還通過電容C20接地;所述電感T4右側線圈上接線端連接二極管D13的負極,下接線端連接二極管D11的正極;所述二極管D13的正極連接芯片U4端口2;所述二極管D11負極連接芯片U3的端口1;所述電感T4右側中間端分別連接芯片U4端口1和芯片U3端口2;所述二極管D11并聯二極管D12;所述芯片U4端口2通過電容C26(負極)連接芯片U4端口1,且電容C27并聯電容C27;所述芯片U3端口2和芯片U4端口1的接線點通過電容C35(負極)連接芯片U3的端口1,且電容C35并聯電容C24;所述芯片U4的端口3通過電容C28(負極)連接芯片U4的端口1,且電容C28濱兩電容C29、電容C47、電容C49和電容C50,且芯片U4的端口1接地;所述芯片U3的端口2和芯片U4端口1的接線點還通過電容C30(負極)連接芯片U3的端口3,且電容C30并聯電容C31、電容C46和電容C48;所述芯片U4的端口3連接15V負電源,芯片U3的端口3連接15V正電源;所述二極管D11的負極還同時連接二極管Z2的負極;所述二極管Z2的負極還接地,且其正極連接電阻R16;所述電阻R16通過光敏三極管U4A接地,且光敏三極管U4A并聯電容C2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永康市鴻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永康市鴻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248417.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制備多材料分區組成的薄膜層的掩膜方法
- 下一篇:充電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