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汽車座椅升降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200127.3 | 申請日: | 2014-04-2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805733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9-03 |
| 發明(設計)人: | 俞龍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龍生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N2/18 | 分類號: | B60N2/18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3209 | 代理人: | 陳紅 |
| 地址: | 311504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座椅 升降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座椅升降器,它主要適用于商務車和小轎車中,屬于汽車座椅中的一個配套部件。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汽車座椅升降器一般包括前升降機構、后升降機構和座框,前、后升降機構對稱分布且分別與座框相連,在前、后升降機構上均設置有前連動軸,鎖止桿,固定軸,上、下長臂,上、下短臂,前手柄和卡板;上、下短臂分別位于上、下長臂的內表面并與上、下長臂匹配,在座框的上、下框架上分別開有座框槽,并設置有離合器;使用時其上升是通過人力操作離合器裝置來實現的。這種結構的升降器結構復雜,成本高,操作不夠方便,且上升速度慢。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方案是克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更簡單且上升速度快的汽車座椅升降器。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汽車座椅升降器包括前升降機構、后升降機構和座框,前、后升降機構對稱分布且分別與座框相連,在前、后升降機構上均設置有前連動軸,鎖止桿,固定軸,上、下長臂,上、下短臂,前手柄和卡板;上、下短臂分別位于上、下長臂的內表面并與上、下長臂匹配,在座框的上、下框架上分別開有座框滑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前、后升降機構上還分別設置有上、下鉸鏈軸和上、下扭簧,上鉸鏈軸與上長臂和上短臂連接,下鉸鏈軸與下長臂和下短臂連接;上扭簧的兩端分別與上鉸鏈軸和鎖止桿連接,下扭簧的兩端分別與下鉸鏈軸和鎖止桿連接。由此使得本實用新型省略了離合器裝置,通過上、下扭簧既可實現汽車座椅的升降。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上鉸鏈軸固定在上長臂上并與上短臂活動連接,下鉸鏈軸固定在下長臂上并有下短臂活動連接,以方便升降。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結構設計更加合理、簡單,由于設置有上、下鉸鏈軸和上、下扭簧,省略了離合器裝置,使得汽車座椅的升降更加方便,坐墊上升的速度更快;同時,成本也更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結構示意仰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座框在最高位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座框在最低位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圖4,本實用新型包括前升降機構Ⅰ、后升降機構Ⅱ和座框Ⅲ,前、后升降機構Ⅰ、Ⅱ對稱分布且分別與座框Ⅲ相連;在圖1中,其左邊為座框Ⅲ在最高位置時,其右邊為座框Ⅲ在最低位置時。
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前升降機構Ⅰ和后升降機構Ⅱ在結構上完全對稱,所以就以圖中左側的前升降機構Ⅰ為主進行描述。
在本實施例中,前升降機構Ⅰ上設置有前連動軸1,鎖止桿2,固定軸4,上長臂14,下長臂5,固定軸6,上短臂13,下短臂7,襯套8、前手柄9,卡板10,上鉸鏈軸19(見后升降機構Ⅱ),下鉸鏈軸3,上扭簧12和下扭簧11;其中:上、下短臂13、7分別位于上、下長臂14、5的內表面并與上、下長臂14、5匹配,在座框Ⅲ的上、下框架上分別開有上、下座框滑槽15、18;在座框Ⅲ上活動連接有前連動軸1和卡板10,鎖止桿2的兩端位于上、下座框滑槽15、18中并可在其中滑動;固定軸6連接在上、下長臂14、5的一端,襯套8固定在鎖止桿2上,前手柄9與卡板10焊接,在鎖止桿2上的一端開有鎖止齒16,在卡板10上開有卡板齒槽17;上鉸鏈軸19與上長臂14和上短臂13連接,下鉸鏈軸3與下長臂5和下短臂7連接;上扭簧12的兩端分別與上鉸鏈軸19和鎖止桿2連接,下扭簧11的兩端分別與下鉸鏈軸3和鎖止桿2連接;上鉸鏈軸19固定在上長臂14上并與上短臂13活動連接,下鉸鏈軸3固定在下長臂5上并有下短臂7活動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后升降機構Ⅱ由于與前升降機構Ⅰ結構和原理完全相同,故不重復描述。
使用時,將固定軸6固定在汽車座椅的支架上。拉動前手柄9,卡板齒槽17與鎖止齒16脫開,在上扭簧12和下扭簧11的作用下,使鎖止桿2在下座框滑槽18中向左移動,使上、下短臂13、7和上、下長臂14、5轉動,此時座框Ⅲ上升。
需要座框Ⅲ下降的話,只要拉動前手柄9,在人力的作用下,使座框Ⅲ往下運動,帶動鎖止桿2在下座框滑槽18中向右移動即可。
參見圖3-圖4,這是本實用新型座框Ⅲ在最高位和最低位時的使用狀態圖,由于結構和使用與以上描述完全相同,故不重復描述。
通過以上描述,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已能實施。
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構思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簡單變化,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龍生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浙江龍生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20012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