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液體控制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199495.0 | 申請日: | 2014-04-2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786574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8-20 | 
| 發明(設計)人: | 鄭珊珊;衛楨;劉明;陳瑩瑩;張忠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煤科工集團武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5D9/12 | 分類號: | G05D9/1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30064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液體 控制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液體控制裝置,特別是指一種自動控制液體注入儲水瓶的液體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在輸煤管道中會大量的用到水,輸煤管道通常利用一液體控制裝置對進水進行控制。傳統的液體控制裝置采用磁鐵用于液體管路的進水控制,磁鐵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容易因磁性喪失而失效,進而影響控制系統的正常工作。
實用新型內容
鑒于以上內容,有必要提供一種自動控制液體注入儲水瓶且不易失效的液體控制裝置。
一種液體控制裝置,用以對液體注入進行控制,包括一水箱和一感應裝置及一控制裝置,所述感應裝置包括一儲水瓶和一入水管,所述儲水瓶內裝設用以感應所述儲水瓶內的儲水狀況,并根據所述儲水瓶內的儲水狀況輸出一控制信號的一第一感應端和一第二感應端,所述入水管連接所述水箱,所述液體控制裝置還包括用以接收所述控制信號,并根據所述控制信號控制所述水箱對所述儲水瓶內注水的控制裝置。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液體控制裝置的所述儲水瓶內裝設用以感應所述儲水瓶內的儲水狀況,并根據所述儲水瓶內的儲水狀況輸出一控制信號的一第一感應端和一第二感應端,所述入水管連接所述水箱,所述液體控制裝置還包括用以接收所述控制信號,并根據所述控制信號控制所述水箱對所述儲水瓶內注水的控制裝置,可自動控制液體注入儲水瓶且不易失效。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方式液體控制裝置的系統框圖。
圖2是圖1中液體控制裝置的電路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水箱????????100
感應裝置????200
儲水瓶??????210
入水管??????220
第一感應端??230
第二感應端??240
控制裝置????300
與門????????U
三極管??????T
線圈單元????M
開關單元????K
第一電阻????R1
第二電阻????R2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液體控制裝置一較佳實施方式用以對液體注入進行控制,包括一水箱100、一感應裝置200及一控制裝置300。所述感應裝置200包括一儲水瓶210和一入水管220。所述儲水瓶210內裝設一第一感應端230和一第二感應端240。所述入水管220連接所述水箱100。所述第一感應端230和所述第二感應端240感應所述儲水瓶210內的儲水狀況,并根據所述儲水瓶210內的儲水狀況輸出一控制信號。所述控制裝置300接收所述控制信號,并根據所述控制信號控制所述水箱100對所述儲水瓶210內注水。
所述第一感應端230的一端接觸所述儲水瓶210內的水面,所述第一感應端230的另一端經由一第一電阻R1接收一+12V的直流電壓。所述第二感應端240的一端懸空,所述第二感應端240的另一端經由一第二電阻R2接地。當所述儲水瓶210內的水面高于一預設高度時,所述第一感應端230和所述第二感應端240電性連通。
所述控制裝置300包括一與門U、一三極管T及一繼電器。所述與門U包括兩輸入端和一輸出端。所述繼電器包括一線圈單元M和一開關單元K。所述與門U的兩輸入端分別電性連接所述第一感應端230和所述第二感應端240的另一端。所述與門U的輸出端電性連接所述三極管T的基極。所述三極管T的發射極經由所述線圈單元M接地。所述三極管T的集電極接收所述+12V的直流電壓。所述開關單元K的一端經由一輸水管道連接所述水箱100。所述開關單元K的另一端經由一輸水管道連接所述入水管220。其中,所述三極管T為一NPN三極管。所述開關單元K為一常閉觸點開關。
在一初始狀態下,當所述儲水瓶210內的水面高于一預設高度時,所述第一感應端230和所述第二感應端240電性連通。所述與門U的輸出端輸出一高電位的控制信號。所述三極管T導通。所述線圈單元M接收所述+12V的直流電壓并通電工作。所述線圈單元M吸引所述開關單元K,從而將所述開關單元K由閉合狀態斷開。所述水箱100內的水無法經由所述入水管220流入所述儲水瓶210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煤科工集團武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煤科工集團武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19949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